1985至198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工作生活期间居住在思明区深田社区,与居民结下深厚的邻里情,离厦后给邻居寄来手书“远亲不如近邻”的明信片。思明区传承弘扬这一宝贵精神财富,实践了“近邻”模式。
“近邻”模式是以构建社会治理共同体为目标,深化党建引领,充分调动整合各方面力量,实现居民与居民、居民与组织、组织与组织之间,就地就近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
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推行城乡社区近邻服务及其试点工作相关要求,促进和改善基层民生保障,提升和优化社区服务,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如下。
一、指导思想与目标要求
1.指导思想: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以及“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以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思明工作期间倡导的“远亲不如近邻”理念为核心,以全省近邻服务试点区为契机,以近邻党建为引领,用近邻的理念和方式,构建社区服务体系,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打通社区服务的“最后一米”,提高居民幸福感和获得感,为全力推动“两个进位”,加快建设高素质高颜值现代化国际化的幸福思明筑牢基层基础。
2.目标要求:按照省委十届十次全会“实现幼有善育、学有优教、劳有厚得、病有良医、老有颐养、住有宜居、弱有众扶”的要求,坚持居民需求导向,通过构建服务体系、健全服务机制、完善服务网络、强化服务保障,为居民群众就地就近提供功能完备、设施齐全、优质高效的社区近邻服务。到2021年年底,全区100%社区推行近邻服务,打造一批不同服务领域、各具特色的近邻服务社区品牌,探索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社区近邻服务思明样本。
二、主要任务
(一)构建社区近邻服务体系
1.打造近邻颐养社区。整合利用各类养老资源力量,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推行“嵌入式”养老服务,确保社区每万人拥有养老服务设施达到500平方米以上,覆盖所有街道、社区。加强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功能建设,按需提供日间照料居家养老、老年健康护理、“中央厨房+助餐配餐”等便捷服务。推进小区公共部位适老化无障碍改造,构建社区步行路网,优化老年人居住、生活、出行环境。推动社区信息服务平台与线下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站点相结合,对接困难对象需求和社会帮扶资源。完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发展环境和推动机制,建成一批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
2.打造近邻关爱社区。积极组织动员社区居民加入志愿服务队,认领志愿服务项目,为社区、小区内各类困难群体提供关爱服务。将低收入家庭中80周岁以上和失能(失智)老年人、重度残疾人(含智力、精神三级)、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按单人纳入低保。将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延伸至低收入家庭。多渠道对零就业家庭人员、“4050”人员、残疾人、离校未就业高校毕业生等就业困难群体,提供就业援助服务。完善社区内公共场所、交通道路及残疾人居家环境无障碍设施建设和管理。依托社区残疾人工作联络站,帮助残障人士反映诉求,方便就医、康复、照料、就学、就业、参与文体活动等。
3.打造近邻优教社区。设立“四点半”课堂、“儿童之家”或托幼托教中心,解决好幼儿儿童课堂外看护教辅问题。加强婴幼儿早期发展指导,利用互联网传播、入户指导、亲子活动、家长课堂等方式,增强家庭科学育儿能力。发挥近邻网格工作优势,做好困境儿童的临时保护、发现、报告、干预和转介工作,第一时间落实监护责任。持续开展结对帮扶孤困儿童等关爱项目。推动社会救助政策衔接,加强困境儿童的生活救助、照料看护、医疗康复、学习教育等工作。鼓励符合条件的社会组织承接社区公益性婴幼儿照护和儿童教育、卫生、社会心理支持等服务,引导家庭落实监护、抚养、照料和教育等主体责任。
4. 打造近邻康体社区。健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推进卫生服务一体化管理。原则上按街道范围设置1所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距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步行超过15分钟的可根据人口实际居住情况增设社区卫生服务站。稳步扩大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覆盖面。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康复、护理服务能力,完善以机构为支撑、社区为依托、居家为基础的基层卫生健康护理服务网络。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医药健康服务,促进优质中医药资源向社区、家庭延伸。
5.打造近邻便民社区。推行“一门式”社区服务模式,加快社区公共服务综合信息平台建设,实现一号申请、一窗受理、一网通办。实施“互联网+社区”行动计划,加快互联网与社区服务体系的深度融合,探索网络化社区治理和服务新模式。探索推进完整社区建设,设立小区便利超市、家政服务网点,提供保姆、月嫂、理发、洗衣等生活服务,推动连锁便民超市商业服务升级,优化15分钟便民服务圈。鼓励设立社区爱心驿站,为环卫工人和居民提供饮用茶水、针线缝补等便利服务;探索推行社区食堂,解决社区居民就餐问题。
6.打造近邻和谐社区。注重弘扬社会正能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居民公约,建立健全社区道德评议机制,加强居民道德文明教化和素养提升,培育党员、居民先进典型、道德模范,形成崇德向善氛围。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场所,推动各类讲堂、书院等向社区、小区延伸。利用辖内红色资源和特区精神,在社区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推动居民明理、增信、崇德、力行。鼓励支持举办邻里文化节等活动,引导居民走出家门,拉近邻里关系,形成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守望相助的良好社区氛围。挖掘本土近邻文化,赓续崇德向善、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精神血脉,彰显中心城区的爱心温度和人文尺度,增强社区向心力和凝聚力。
(二)健全社区近邻服务机制
1.健全社区大党委工作机制。强化社区党委统筹链接资源的枢纽作用,完善社区大党委工作制度,通过组织共建、活动共办、资源共享,充分调动成员单位、共建单位等资源共同参与社区近邻服务。
2.健全社区网格服务机制。进一步筑牢社区网格服务基础,结合“大网格”“小网格”两种基本模式,科学合理划分服务网格,做到定人定岗定责。推广深田社区“千户访”精准入户工作法和巡司顶社区“一巡三问”,根据住户类型分类分时入户,详细了解居民困难需求、特长意愿、经历故事,推动社区工作力量下沉一线网格。完善网格服务事项分类处理、分流办理、分级处置、办结反馈等流程,实现情况在一线了解、问题在一线解决。
3.健全民主协商议事机制。设立社区近邻民主议事厅,充分利用社区、小区办公活动场所以及“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灵活运用“线上+线下”形式,搭建民主听证会、多方联席会、纽扣评议墙等民主议事载体,畅通居民参与民主协商渠道。建立提、议、行、评的民主议事流程,推广嘉莲街道观远里小区“五事”工作法。年底前实现社区民主协商议事全覆盖。推进社区居委会下设环境和物业管理委员会实现全覆盖,提升社区、小区物业管理服务水平。
4.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加强矛盾纠纷调处力量,由社区党委牵头设立社区评理室,搭建由社区网格员、小区律师、居民骨干、社会工作者、心理咨询师等共同参与的“万家和”平台,就地就近调解邻里纠纷,在邻里矛盾纠纷突出、常住人口基数较大的社区至少要配备1名专职调解员,实现“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完善心理疏导机制,加强对社会救助对象、困境儿童、精神障碍患者、社区服刑人员、刑满释放人员和留守儿童、妇女、老人等群体的人文关怀、精神慰藉和心理健康服务。
5.健全“五社联动”工作机制。依托街道家庭服务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点等,建设社会工作服务平台,引进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社会力量,精准对接居民需求,参与社区邻里服务,提升服务水平。进一步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推进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慈善组织、志愿组织“五社联动”,拓宽社区近邻服务参与渠道。
(三)完善社区近邻服务网络
1.汇聚条块工作力量。深化“街道社区吹哨,区直部门报到”工作模式,继续探索完善街道综合监管指挥等平台,有效整合区直相关部门力量,为社区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切实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推动“双报到”常态化,引导驻区单位、在职党员充分下沉社区,充实社区服务力量。
2.培育发展社会组织。依托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大力发展在纠纷调解、健康养老、教育培训、公益慈善、防灾减灾、文体娱乐、邻里互助、志愿服务等领域活动的社会组织。完善社区组织发现居民需求、统筹设计服务项目、支持社会组织承接、引导专业社会工作团队参与的工作体系。简化社区社会组织备案程序,孵化培育社区社会组织,推广中华街道镇海社区枢纽型社区社会组织工作法,力争2025年底每万名常住人口拥有社会组织15个。
3.壮大志愿服务力量。培育发展志愿服务组织,鼓励符合条件的志愿组织依法进行登记。建立志愿服务组织与各有关单位供需对接机制,提升志愿服务专业化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志愿服务组织发挥支持性功能,参与孵化和培育新的志愿服务组织和志愿服务队。加强志愿者注册管理,开展志愿服务记录工作,推广使用统一的全国志愿服务信息系开展志愿者登记、志愿服务项目发布、时长记录等。做好“道德模范”“身边好人”“新时代好少年”和志愿服务“四个100”等典型推选工作,打造不同领域志愿服务品牌,宣传志愿服务成效,为志愿服务队伍发展创造良好氛围。
4.加强社区队伍建设。深化社区工作者职业体系建设,严格规范社区工作者招聘、管理、使用、考核、薪酬以及激励等制度,加强岗位编制、职级管理。依法依规完成社区基层组织换届选举,选优配强社区“两委”班子。构建区、街分级负责、各有侧重的培训培养机制,建立以初任培训、岗位培训、继续教育培训等为主要内容的培训体系,支持社区工作者参加社会工作职业资格评价和学历教育,提升组织居民开展近邻服务能力。改进社区工作者评价机制,将居民评议纳入评价内容,完善容错纠错机制和奖惩机制,调动开展社区近邻服务的积极性。
三、时间安排
(一)第一阶段:部署安排(2021年3月31日前)。立足全省社区“近邻”服务试点区站位,加强调研摸底,细化目标任务,印发《思明区深化“近邻”模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的实施方案》。推选一批条件成熟的社区为社区近邻服务试点社区,以点带面,全面推动开展社区近邻服务。
(二)第二阶段:试点示范(2021年4月1日—12月31日)。重点围绕打造近邻颐养、近邻关爱、近邻优教、近邻康体、近邻便民、近邻和谐社区,以试点社区为抓手,带动推进全区社区近邻服务。区社区办将对社区近邻服务试点情况进行评估验收,评选确定一批社区近邻服务示范点。
(三)第三阶段:全面推进(2022年1月1日—12月31日)。总结试点示范经验做法,在全区范围全面推进社区治理近邻服务。
(四)第四阶段:巩固提升(2023年1月1日—6月30日)。区社区办将组织对街道、社区推进近邻服务情况进行检查验收,指导推动,形成常态化机制。
四、落实保障
(一)压实工作责任。区社区建设工作委员会成员单位要高度重视,共同推进。区委组织部要加强统筹协调、指导推动;区民政局要会同社区建设委员会相关成员单位,深入社区实地指导,对工作进展、具体问题等定期会商、分析研判、制定对策;各级有关部门要立足职能,细化工作目标,为近邻服务提供政策支持和资源保障,精准对接需求,形成有效合力;各街道要把完善社区近邻服务纳入年度工作计划,与岛内大提升、爱心厦门建设、文明城市创建等重点工作同步谋划、同步开展、同步推进,落实工作责任;各社区要增强主观能动性,因地制宜开展社区近邻服务,服务开展情况及成效纳入优秀社区指标。
(二)加强经费保障。各相关部门要统筹工作经费,向社区倾斜,落实近邻服务日常工作、业务培训、人员报酬、服务设施和信息化建设等各类经费保障。拓宽资金筹集渠道,鼓励通过慈善捐赠、设立基金等方式,引导社会资金投向城乡社区治理和服务领域。
(三)加强阵地建设。加强对社区综合服务改善提升的资金保障,以新建、改造、购买、租赁、项目配套和整合共享等形式,着力改善提升社区综合服务设施。立足居民需求,合理统筹布局,科学规划社区服务场所功能设置。有条件的社区,依托社区党群服务中心等场所,集中为居民提供近邻服务;服务场所较分散的社区,鼓励通过整合资源、集约利用,分片分区提供近邻服务,打造“15分钟近邻服务圈”。
(四)营造良好氛围。及时总结推广社区近邻服务的经验、好做法,注重发现挖掘在近邻服务中涌现出的“好邻里”“好厝边”。积极发挥4个省级试点社区带动作用,适时通过现场推进会、经验分享会、项目展评会、邻里风采展等形式,推动社区近邻服务全面覆盖提升。充分发挥“思明快报”融媒体平台优势,广泛宣传社区近邻服务的创新做法和突出成效。结合“再学习、再调研、再落实”活动,加强社区调研走访,做好社区近邻服务相关理论政策研究,为深化“近邻”模式,提升社区服务水平提供政策理论支撑。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