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政厅党组书记陆菁在《海峡通讯》发表署名文章:创机制破难题  增进老年人福祉
来源:《海峡通讯》2025年第18期 | 9月下 时间:2025-09-22 21:57

  

  深化养老服务改革,促进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协调发展,既是强化民生保障的应有之义,也是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内在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完善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政策机制”。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养老服务发展,2023年在视频连线我省福州市社会福利院时强调,“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来,福建省始终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站位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全局,把增进老年人福祉作为奋斗目标,以改革思维、超常规举措,探索城乡养老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养老事业发展难题,加快建设“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从“有”向“优”提质升级。

  加快完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

  我省聚焦养老服务网络不健全、服务质量有待提高等问题,牢牢把握养老服务重在基层的规律特点,以县域为重点,着力构建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上下贯通、有机衔接、功能完善、分工科学的三级养老服务网络,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服务。

  做强县级公办养老机构。发挥县级社会福利中心公办机构示范作用,强化对特殊困难老年人的兜底保障,重点满足县域范围内特困人员集中供养需求。通过预算内投资支持、公建民营改革、引进医疗资源、专业化运营等方式,促进县级公办养老机构能力提升。坚持公办机构公益性,在满足经济困难失能失智老年人、计划生育特殊家庭老年人托养服务基础上,剩余床位向社会开放,拓展服务示范、行业指导、应急救助、资源协调等功能。目前,全省共建有县级社会福利中心87所,实现市、县全覆盖,中心社会化运营比例接近90%,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达74.5%。

  做优乡镇(街道)区域性养老服务。发挥乡镇(街道)层面区域枢纽作用,支持有条件的乡镇敬老院转型升级为区域养老服务中心,通过改扩建,增加功能。引进专业化服务组织连锁化、品牌化经营,推动乡镇敬老院从供养特困人员的1.0版转型升级为“特困供养+农村机构养老”的2.0版,并且逐步向“特困供养+农村机构养老+农村居家社区照料”的3.0版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转变,省级财政已累计投入3亿元,转型升级270余所。目前,全省乡镇敬老院基本实现全覆盖,社会化运营比例接近80%,具备综合服务功能的区域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60%。

  做活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突出村(社区)层面就近就便优势,全省已累计投入30亿元,建成1万个农村幸福院,建制村符合标准的养老服务设施覆盖率达72%,有效满足农村居家老人、留守老人“离家不离村”的养老需求。创新运营管理,进一步完善农村幸福院自治互助管理机制。引导村民委员会结合春耕秋收等农忙时节生活特点,积极探索符合农村实际的互助养老服务模式,充分依靠村级党组织建好、管好、做活村级互助幸福院。

  持续优化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我省聚焦养老服务供给结构不合理、供需不匹配等问题,顺应绝大多数老年人养老的习惯和意愿,深化供给侧改革,加快构建居家有服务、兜底有保障、普惠有机制、市场有选择的养老服务供给格局。

    

    4月16日,作者(右三)带队调研福州市“长者食堂+学堂”养老服务模式

  居家有服务。福州、厦门、三明、泉州、漳州、南平、龙岩等7个城市相继获批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建设“家庭养老床位”1.09万张。全省累计建成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机构104家,为老年人“原居安养”提供便利。大力推广“食堂+学堂”“近邻+养老”等模式,在运营长者食堂(含助餐点)达2896个,有效解决老年人就近就餐等问题。

  兜底有保障。发布《福建省基本养老服务清单》,在国家16项服务项目基础上,增加至26项,有效提供了老有所养、老有所依必需的基础性、兜底性服务保障。每个县(市、区)至少建有1所专业照护失能、部分失能特困人员的县级供养服务设施,1.5万名有入住意愿的特困供养老年人实现应养尽养。在27个县(市、区)开展试点,支持社会力量运用信息化手段为特殊困难老年人提供紧急呼叫、无线定位、安全监测等服务。

  普惠有机制。制定出台加快养老服务业、养老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居家社区和机构养老“双十条”措施等多份省级和部门政策文件,养老政策指数居全国前列。推进福州市长期护理保险试点,着力提高老年人综合消费支付能力。综合运用土地、财政、投融资等政策,引导各类主体参与普惠养老服务供给,全省普惠养老床位达1.8万张。

  市场有选择。全面放开养老服务市场,全省各类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数达1.96万个,养老服务床位总数29.5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37.2张。每个设区市建有不少于1个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品质养老项目,如光大百龄帮、国德康养、龙人伍心等一批养老服务企业正在我省走向品牌化、规模化。

  促进养老事业产业协同发展

  我省聚焦养老服务事业产业协同发展不足、政策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坚持社会效益优先、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原则,充分发挥有为政府、有效市场、有情社会作用,形成事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事业的良性发展机制。

  推动市场参与。引导多元市场主体参与养老服务,助力银发经济发展。如在国有企业中,支持福建移动打造“福小伴”为老服务系列产品,为老年人家庭提供居家康养一体化服务,累计服务老年人超90万。在民营企业中引导好慷、微尚等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企业,为老年人提供“六助一护”上门服务,带动居家社区养老服务发展。

  推动产业融合。贯彻落实大力提振消费的决策部署,推动养老服务与物业、家政、文旅、体育等行业融合发展,丰富拓展养老服务消费领域。出台《福建省促进“一老一小”家政服务发展若干措施》,开展“一老一小”综合服务试点,深入挖掘内需潜能。全省以消费品以旧换新为契机,累计争取超长期特别国债2.7亿元,实施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家庭适老化改造工程,进一步撬动养老服务消费大市场。

  推动数字赋能。推广使用“福见康养”公众服务平台,深化新兴智能技术、数字信息技术等在养老领域的应用,努力打造“直约式”一键点单服务。我省“汉特云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等项目入围工业和信息化部、民政部首批“智能养老服务机器人结对攻关与场景应用试点项目名单”,推进技术研发和产品适配;星网物联的“床头卡”、赛博再格的“云龄智慧居家社区养老服务管理平台”等7个产品入选国家“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此外,我省依托“互联网+”,已建设65所“智慧养老院”,不断创新养老服务新场景。

  推动改革创新。通过指导各地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打造了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新鲜经验。如,福州市结合省委深改委“一市一试点”“一县一特色”改革,打响“有福之州幸福老人”品牌;厦门市依托智慧民政创新打造“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积极探索守护老年人生命健康安全的新方法、新路径;南平市以建设“幸福里”老年公寓为抓手,推进新型农村社区养老试点,探索农村互助养老新模式;三明市大田县创新“五联五保”居家养老服务模式等经验做法,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

  人口老龄化既是机遇也是挑战。未来一个时期,我省人口老龄化程度还将不断加剧。全省民政系统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养老服务的重要论述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勇担使命、真抓实干,扎实推进新时代养老服务改革发展任务,努力让每一位老年人都能生活得安心、静心、舒心,都能健康长寿安享幸福晚年。

    (作者系福建省民政厅党组书记)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