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庇五洲客,门纳万顷涛。
厦门别称鹭岛,位于福建省东南,西晋年间曾置同安县,1394年筑厦门城,1933年始设厦门市。
六百二十年来,关于“厦门”得名的由来,众说纷纭,现就可见的史志资料记载,归纳起来,大约有四种说法:
1、村名说
明万历《泉州府志》卷十一载:“同安县寨十有四,西南曰厦门、曰欧舍、曰经山,二十二都;曰东渡、曰下尾、曰流礁,二十三都;曰井上、曰龙渊,二十四都,俱隶中左所。”卷首的同安县地图还标有“夏门所”。
清乾隆《泉州府志》卷五也明确载:“同安二十三都”“其地为莲坂、毫灶、吴仓。厦门、中左所、石埔、埭头、吕厝等乡”。
根据以上记载,“厦门”在明代以前是嘉禾屿上西南海边的一个小渔村,而且是船只启泊、人们出入的地点,在此筑城以后,就以“厦门”统称全岛。
2、筑城说
万历《泉州府志》载:“城在同安嘉禾屿,明洪武二十七年江夏侯周德兴筑。”道光《厦门志》载:“二十年,江夏侯周德兴经略福建,抽三丁之一为沿海戍兵防倭,置卫所当要害处……又复设守御千户所,城厦门,徙永宁卫、中左二所兵戍守,为中左所。”
这就是史家一贯沿用的通常说法,即周德兴筑了“厦门城”。
其实,洪武二十年和二十七年周德兴筑厦门城的说法均有误。
据《明实录》载:“洪武二十五年(1392)八月二十八日,周江夏以其子骥乱宫并坐,帷簿不修而伏诛。”这说明福建的卫所,包括厦门的中左所,在周伏诛以前尚未修筑完成。
至二十七年(1394)二月,由泉州卫指挥佥事童鼎(一说是都指挥谢柱)继续督修卫所,筑永宁卫城,是月城同安县嘉禾山置永宁中左千户所,徙永宁卫中左所官兵守御。
3、上下说
1980年,厦门市地名办公室编纂的《厦门市地名录》称:厦门处于九龙江出海口下端,江中西边有一海门岛,按地理位置和水流方向而言,海门在上,厦门在下,人们俗称“下门”,“厦门”似系“下门”的谐音雅化而来。
4、门户说
乾隆《鹭江志》的作者、当年居住厦门岛上的乾隆乙酉举人薛起凤在“鹭江志总论”里说:“鹭岛者,泉南海岛也,以其为泉之门户,故曰门也。”又说“鹭岛四面环海,为漳泉之咽喉,台澎之门户。”
《厦门志》的作者、福建兴泉永海防兵备道监司观察周凯在序文里说:“厦门处漳之交,扼台湾之要,为东南门户,十闽之保障,海疆之要区也。”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厦门从“泉之门户”“台澎之门户”“东南之门户”上升为“祖国之门户”了。
大厦之门,开放之城。
从唐宋时期的荒僻海岛,到明代海防重镇,清代闽南军政中心,再到今天现代化国际化城市,厦门的前世今生历经沧桑,充满传奇……
厦门地名的来源除了常见类型外
更有许多地名因其独特的文化背景
而别具特色
如海洋特色、军事特色、
开放特色、方言特色
据《厦门市地名志》(2010)记载
2007年地名普查结果显示
厦门共有各类地名6700多个
经过时间的沉淀
厦门地名成为这座城市
不可或缺的历史记忆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