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有福 | 长安久乐
来源:福州市民政局、福建日报、“最美长乐”微信公众号等 时间:2025-08-03 08:35

  

  长乐区地处福州东部,闽江口南岸,别称“吴航”,简称“航”。《闽中记》有载:“地名长乐,居者安之。”《福建通志》载:“取长安乐之义。”

  唐武德六年(623年),分闽县南部地,设新宁县,取《书》“宅新邑,宁厥止”之义,县治在敦素里平川(在今古槐镇)。同年,改称长乐县。明郑世威《前筑城记》有载:“长乐,即古新宁。”长乐建县至今已1400年。

  长乐曾是福州的古名,长兴四年(933年),王延钧于福州称帝,升福州为长乐府,长乐县改为侯官县,隶属长乐府。清泰二年(935年),县复旧名。后晋天福六年(941年),改名安昌县。翌年,复旧名。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全省设8个专区,长乐县属闽侯专区。1994年2月18日,长乐撤县设市,称长乐市。2017年7月18日,长乐撤市设区,现为“长乐区”。

  据《八闽通志》记载:“吴王夫差尝于此造,即古吴航头也。”明崇祯《长乐县志》记载:“俗称吴航,则相传吴夫差造船于此云。”因此长乐又被称为“吴航”或“吴航头”。

  长乐建县于唐武德六年

  迄今已经1396年历史

  每一寸光阴过处

  都有长乐文化深深印痕

  每一处建筑凝固

  都有长乐历史沉沉跫音

  它们是长乐的文化之根

  塑造着长乐精神

  熔铸了长乐性格

  ↓↓↓

  和平街

  千年府第街

  和平街内的陈氏民居“枕山襟水,交通便利。”自古通达的水陆交通造就了长乐的繁华。

  而今,古街悠悠,古建新生,和平街成为展示长乐海丝文化、侨乡文化的空间,为老城守住了乡愁记忆。

  长乐古城的和平、十洋、河下街区,分别兴起于唐代、明代、清代。据考证,和平街地处城关东部,是通往南北乡的必由之路,亦是古时闽南至福州的水陆必经之地,南朝时就初具集市,迄今已有1500多年历史,是长乐最古的街市。

  和平街东起镇海门,西至下橹桥,占地380亩,历史上长期作为长乐的政治、军事、文化、商业中心。唐末随王审知兄弟入闽的王、郭、刘等姓氏在此定居生息。街区内先后有唐五代闽王国银青光禄大夫上柱国之衔摄新宁(今长乐)县政王想的府邸“王厝园”,北宋莆田籍状元徐铎的府邸“锦阳居”,南宋魏王七世孙、尚书郎少保赵彦括及其子南宋著名词人赵以夫的府邸“芝山苑”,明朝兵部侍郎陈省的府邸“司马第”等。

  明清两代,海耕、农耕、笔耕文化凝聚于此。600多年前,郑和在长乐吴航太平港伺风开洋,下南洋的海商、海员在和平街购置房产。“敢拼、敢赢、敢闯”的海洋性文化与“聚族而居、耕读传家”的农耕文化在此交融共生。同时,达官显贵崇文重教,造就了和平街书斋、书院、书楼林立。汾阳溪东西两岸先后建有“角山书屋”“苟有山房”(俗称“甲峰书斋”)“天地四方宇”(后改称“东溪精舍”)“枕潄山房”“翰林院”等。这些书斋久负盛名,共走出两位状元、66位进士。

  古时的和平街,因集市而兴。如今主街两旁依然保留着曾经商业繁华的痕迹。

  和平街152号米自量米店,为清道光、咸丰年间郑守驹的郑记米店,因让顾客自己量米、自己理钱,有“天下第一家无人售货店”之美誉;

  195号宝宜楼,是清末民国时期陈定定、陈珠官父子在此开设的宝宜楼金银店,过去一直是长乐百姓选购金银饰品的首选之地……

  这些曾经风光无限的老字号、老商铺,正逐渐重现往日繁华。

  三峰寺塔

  吴航图腾

  公元1096年,古槐人林安上与其族人林昂捐资,景休募缘,兴建七层浮屠,耗时20余年,建成圣寿宝塔。建造期间,林安上一路飞黄腾达,步步高升,圣寿寺塔因此被称为“长乐官笋”。明永乐年间,郑和下西洋的船队多次经停长乐,浩浩荡荡的帝都船队为当时的长乐人展现了磅礴的皇家气象,还为长乐留下了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圣寿宝塔被郑和改名三峰寺塔,设置成统帅部的瞭望塔,同时还是船队出入太平港的航标。三峰塔造型优美,结构相当牢固。从宋至明历经三次大地震,仍巍然屹立。

  太平桥

  城市年轮

 

  太平桥雄踞汾阳溪上

  始建于唐上元元年(760年)

  此桥由梅花人林巨卿捐资建造

  初为木桥,名永泰桥

  明弘治年间署县事姚祯易木为石

  更名丰泰桥

  明隆庆四年(1570年)

  知县蒋以忠重建,改名太平桥

  千年以来

  太平桥上经行旅人、商贾、学子

  石板森森,屐痕处处

  至今仍忠实地履行它的职责

琴江满族

海防屏障

  公元1728年

  雍正帝下旨在福州老四旗中

  抽调513名官兵到

  长乐洋屿村临江筑城

  来自白山黑水的旗人

  从此和福建海防解下了不解之缘

  他们在汉族聚居地画地围城

  操练军务,繁衍生息

  参与福建沿海所有军事活动

  这里是一座传统的军事堡垒

  却走出不计其数的文化人

  簪缨世家(黄恩禄故居)

  官宦世家(赖通照故居)

  海军世家(许建廷、贾勤故居)

  友于草堂(曹维廉故居)

  ......

  琴江村文脉绵长,书香满村

  是满汉文化完美结合的范本

登文道

海丝要塞

  登文道

  位于潭头镇文石村北侧海边

  古代长乐客商出远洋的始发地

  本地读书人进京赶考的出发港

  郑和到长乐修建天妃庙时登陆的地方

 

  码头由条石铺成

  长约99.73米

  最宽处有3.44米

  读书人回来后

  若是中了举人

  便会捐一块石头

  并在石头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故名“登文道”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