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有福 | “万国”风华
来源:福州市民政局、醉美仓山、遇见福州等
时间:2025-07-27 08:46

仓山区地处福州城区南部,辖整个南台岛,四面临江。
仓山古称藤山,民国37年蔡人奇《藤山志》载:“藤山,古名瓜藤山。在昔土人垦地,辄得红色土瓜,瓜有藤,以是而得名。”明洪武年间山北麓始建盐仓,该地俗称盐仓前,藤山遂通称仓前山,简称仓山,区名由此而来。
唐代仓山隶属闽县及侯官县,宋代至明中期分属于闽县和怀安县。
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仓山境域以龙峰山和望北台为界,以东属闽县,以西属侯官县。
民国35年(1946年)福州市国民政府成立,同时成立仓山区公所。
1968年9月,仓山区更名为朝阳区,同时成立革命委员会。1978年4月,朝阳区复名仓山区。
烟台山

烟台山是仓山区重要地理标志,《藤山志》记载:“自元末迄清初,中州设有炮台炮城。因于隔江藤峰绝顶设立烟墩,以为报警之用。遂名其山曰烟台山。”
这座不高的山丘,位于福州古城传统中轴线序列组织的末端,被闽江南北两港环抱,位置优越、水上交通便利,自明朝起就是福建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
在烟台山这片文脉厚土之上,有84处文物登记点、107处历史建筑、38处保护街巷以及古树名木。

乐群楼

饱经岁月沧桑的福州烟台山石厝教堂
鸦片战争后,福州开放通商,烟台山成为闽江与世界交流的枢纽。随着十七国领事馆的设立,教育、科技、艺术、宗教等西方文明也随之而来,与千年传承的古老东方文明在这里相遇,碰撞和融合中,一段商业文明繁盛的历史画卷自此展开。
从晚清到近代,烟台山在各行各业中分别诞生了中国第一、福建第一、福州第一,比如晚清中国最大的妇女儿童医院马高爱医院(福建第一家医院)、中国第一个妇女代表许金訇(中国第一个女博士、马高爱医院院长)、福州电报局兴建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路、中国第一所女子大学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福建首创的市内电话地区、福州市第一家洋人医院(塔亭医院、今福州市第二医院)、福州首家使用电梯的商店,还有诸如洋人裁缝店、运动用品店、西餐厅、美发厅、药店、面包店等都是福州第一家。
进入二十世纪,曾被学者美其名曰为“万国建筑博物馆”的烟台山在经历了沉寂之后,迎来了新时代的重生。

如今的烟台山商业漫步街区以“一主街、双环线、三组团、九巷道”的空间格局,是烟台山改造以来的一大亮点。民国建筑、百年老树、石厝教堂、名人居所、巷弄咖啡……近年来,烟台山俨然已成为福州新晋网红打卡地。
街巷是一座城市的毛细血管
是城市文明的末梢神经
亦是城市活力的涓涓血液
2013年,《烟台山历史文化风貌区、公园路历史建筑群、马厂街历史建筑群保护规划》编制完成,涉及保护街巷达到38条。
这一条条街巷组成烟台山的脉络,亦串起烟台山的人间烟火。烟台山的这些路大致分为:里、弄、街、巷、路,一起来看看吧。
↓↓↓
里

积兴里
积兴里是福州仓山公园路东部的一条街巷,取“积德兴旺”之意而名。
另有一说,其得名可能典出荀子《劝学篇》:“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兴里是福州近代历史建筑较为集中的区域。

槐荫里
槐荫里是仓山区的一条道路,北通乐群路,南与麦园路、进步路相连。
槐荫里得名于曾位于附近的琅琊王氏(即开闽王王审知的家族谱系)“三槐堂”。王氏素有“槐荫连云”“槐荫满堂”等说法,有些王氏祠堂亦名“槐荫堂”,槐荫里因而得名。
弄

池后弄
池后弄是连接仓前街和烟台山顶福州高级中学的一条小路。沿路而上,有依山势而建的几组老建筑。

三一弄
三一弄因位于三一学校(即福州外国语学校、福州九中的前身)的北侧而得名。
巷

万春巷
万春巷是位于仓山区的一条东西走向道路,西连公园路,东接上藤路。该巷原名“大埕中”,因巷口有“万春京果店”而得名“万春巷”。
街

马厂街
马厂街是仓山区对湖街道的一条街巷,长约450米,宽度最窄的不足3米。
嘉靖四十二年(西元1563)名将戚继光围剿日本人时,在今上藤路、大岭顶及对湖路设营房、马房、马厂等,这些地方因此被称为营房里、马房里、马厂街等,沿用至今。
路

麦园路
烟台山一代曾经遍地植梅,因此仓山古称藤山,诗中云:藤山南北万株梅,十里浮香璧月来。清初梅林毁于战火,乾隆年间垦荒植麦,故名麦园。

梅坞路
梅坞路是福州诸多古街老道中最富诗意的一条路。梅坞路在明时盛栽梅树,有“琼花玉岛”之美誉,呼为梅花坞。
明代徐熥“十里花为市,千家玉作林”的诗句,便是咏这里的景色。

观井路
观井路原名“观音井路”,得名于沿路的一口古井“观音井”。观音井上建有一座小庙“观音堂”。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