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有福 | 商埠遗韵
来源:福州市民政局、台江区融媒体中心、福州广播电视台广播中心 时间:2025-07-19 11:47

  

  台江区地处福州城的南面,闽江下游北港北岸,素有“黄金宝地”之称。

  唐代,台江地区分属闽县、侯官县治。官府在台江地区置乌石乡,人口渐见增加,以农、渔业为主,兼有简单的手工业生产的自给自足经济。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年),王审知在福州筑“夹城”,其城南宁越门在今南门兜。于是,“登南城翘望,有台(指越王台、钓龙台)临江”,“台江”“南台”由此得名。

  北宋开宝七年(974年),福州增筑城墙,向东南方向扩展,称“外城”,其合沙门扩至今茶亭街洗马桥附近。北宋元祐年间(1086-1093年),闽江泥沙冲积,南部楞岩洲(一说楞严洲,今中亭街一带)从水域中拓为洲地。此后,东南部之瀛洲(含鸭姆洲、佬药洲、鳌峰洲),南部之苍霞洲,西南部之帮洲,西部之义洲、洋中亭,亦开始陆续从水中外拓,台江陆域逐渐形成。台江地势中部丘陵地稍高,四周低倾,尤其以泥沙冲积成陆的南部、东南部、西南部、西部平原地势更低。

  民国2年(1913年),台江地区隶闽侯县治。民国35年(1946年)属福州市治,建置为台江区、小桥区。1956年4月,两区合并为台江区。

  在老地名里

  我们能看见

  台江风土人情的肌理

  ↓↓↓

  茶亭

  “昔有僧以暑月醵金煮茗饮行者,因名。”明代文人王应山所撰的《闽都记》中,记载了茶亭最初的来历。古时,这里是城内通往南台的必经之路,进城或出城上任的、赶考的、驿递的皆往来于此,每逢暑热,汗流浃背。乐善好施的僧人怜悯众生之苦,用化缘所得搭起一座凉亭,四面来风,煮茶消暑。彼时的商贾察觉商机,沿途茶馆便越盖越多,像是“一团轩”“第一亭”“茗一春”等,颇受茶客青睐。

  经年累月,此处慢慢发展演变为一条热闹街市,便取最初的烹茶之亭为街名——茶亭街。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由当地手工业者募捐修建茶亭为四角方亭。茶亭街扩建,作为茶亭小学大门的四角方亭落架被移入了白马南路汀州会馆寄存;在茶亭保护修缮回归工程的不懈努力下,这座修旧如旧的百年古亭,最终得以落脚茶亭公园。

  时岁转换更新,历经政府重修的茶亭古街里还曾藏着三个非遗项目:福州茶亭十番音乐、老天华乐器制作技艺和角梳制作工艺,有不少技艺纯熟的老师傅,可以说是福州传统民俗的聚集地之一。

  大庙山

  大庙山位于福州台江区上杭路、大庙路和延平路之间,古称南台山。《三山志》载:“武烈英护镇闽王庙,钓龙台山之西。昔汉遣使封王为闽粤王,受册命于此,其后即此立庙。”因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无诸助刘邦灭秦击楚有功,在大庙山筑台受汉王朝遣使册封为闽越王,喻示汉王朝对闽越臣民的惠顾,故又称惠泽山。

  

  山上有两个有名的石刻:一为“全闽第一江山”,宋大书法家米芾所题;一为隶书“南台”二字,宋福州郡守赵汝愚所书。当年钓龙台的遗址也在这里,就像一个老人端坐高处俯瞰江山万里。“钓台夜月”一直也是台江八景之首,闻名全国。

  大庙山上有一块有名的石头,名叫“登高石”。福州民间有“九月九”登大庙山的习俗,登高石位于登高亭旁。登高石传说是天王星的陨石,有“人登其上可达天宇”之说。福州民间认为踩登高石,不仅可以消灾避厄,还能祝福小孩学业进步、成人事业高升。

  登高石旁有一座诗楼,诗楼上有陈宝琛题写的“志社”匾额。这里是旧时福州诗人们聚会的场所,大庙山也因此被称作“诗山”。如今的大庙山化身为充满朝气的校园,莘莘学子在这里成长。大庙山,也因此成为青春之山。

  白马桥

  自古桥与河便不分家,白马河与白马桥便因此结缘。白马河曾是福州的护城河,源起于福州西湖,沿途流过福州老城区西部,于台江区西部流入闽江。关于白马桥名字的由来,福州民间有一种说法,说是祭祀汉闽越王“郢”的三子“白马三郎”。

  相传,有一年当地有蛟龙兴风作浪,祸害百姓,白马三郎与蛟龙搏斗,牺牲了,后人在鳝溪建了白马王庙纪念白马三郎。白马三郎生前经常站在桥上看白马河奔腾流向闽江,所以他站的桥就叫“白马桥”。

  白马桥,是连接上下杭与义洲的重要通道,清代同治年间,白马桥由福州木帮商会集资建造,因此这里也成为了商人往来贸易的集散地,闽江流域上游各县木材,通过闽江水流,用木排漂流到福州集中,然后再贩卖到全国各地。

  古时的义洲,就是福州木材市场的集散地,聚集着大量大大小小的木材商人。因此,白马桥也成了木材转运的重要通道。白马桥下,就是当时全国著名的木材贮运场。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