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地名故事
古陵坡:明代硝烟无觅处
古陵坡是一个古代地名,地处福州至潮州的闽粤古官道,安平港与泉州城中段,确切位置是今天磁灶镇五龙村临近太昌村地界。五龙村古地名五陵,闽南方言“陵”与“龙”谐音,此地名后来改为五龙,亦称嘉福。
古陵坡遗址,磁灶镇太昌、五龙、张林交界处。
古陵坡交通便利,四周依山傍水、丘陵环绕,附近有仙宾山、大功山、八仙山、牛角山等群山缭绕,两边分别有古陵溪、嘉福溪、肚塘坑后溪。山水相连森林覆盖,形成独特的天然屏障。宋代,除了建造有古官道驿站之外,山腰间还建有一座供奉保生大帝的真人宫。
古陵坡地名起始时间已不可考,据史料记载,五龙地域数里之内皆称“古陵”,官道上设有驿站或铺递之类,经常有官吏和学子往来歇息。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就在这峰峦纵横迭起,行数里而未见炊烟的古陵坡,发生了一场惨烈恶战。
明正统十三年(1448年),地方“巡警总甲”沙县人邓茂七,在沙县发动农民武装起义,攻占延平府的光泽、邵武、顺昌等县城。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邓茂七令部将陈敬德和吴都总率数千人攻打泉州府,邓军势如破竹先后攻陷德化和永春县城,绕道安溪直取泉州城而来。
此时,面对来势汹汹的邓军,泉州知府熊尚初由于“守将不敢御”,为无处调兵遣将大伤脑筋。加之担心邓军入城残害无辜百姓,情急之下只好带着晋江县主簿史孟常、杨仕弘(又称杨仕洪)等人,组织了数百名乡民勇士匆忙赶到古陵坡,提前占有防御地势准备拦截敌军。这是邓军第二次进犯泉州境内,前一年邓军贸然来犯时,熊尚初曾作为监军带兵重创敌军,但这次对方人多势众已不容小觑。
关于这次阻击战,清代学者、诗人谷应泰,在其著作《明史纪事本末》中称:“邓茂七遣别将陈敬德、吴都总等,由德化、永春安溪寇泉州。知府熊尚初逆战于古陵坡兵败被执,不屈死之。”由此可见,是熊尚初、史孟常、杨仕弘与数百名军民用自己的生命,拼死延缓了邓茂七部队进攻泉州城。
清道光版《晋江县志·卷之三十四·政绩志》记载,熊尚初是江西南昌人,由吏员举授都察院都事,后任泉州知府,其人刚正不阿,是一位奉公守法勤政爱民的主官。然而,以区区几百人要对付几千精兵强将,而且是连夺多座城池的乘胜之师,无异于以卵击石,古陵坡战斗之惨烈可想而知。
50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无法想象当年这场恶战的厮杀场面。占据人数和武器优势的邓军,与满腔热血但却寡不敌众的乡民,两军短兵相接,是如何开战又是如何拼杀,正史和野史文字鲜少记述。
卫民祠碑记
到了1984年,晋江博物馆在磁灶锦美村发现一方长2米、宽1米的石碑,上面刻录有251个文字,落款为“万历庚申翰林编修、郡人张瑞图撰并书”,时间为明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至此,这段尘封几百年的战役,首次以文字史料重现人间。据石碑上记载,郡太守(即知府)熊尚初陈兵古陵坡,力战邓军最后不敌兵败。
激战之后,熊尚初、史孟常、杨仕弘等官吏和乡民,均被邓军现场捕获。陈敬德、吴都总曾试图劝降熊尚初,但被其拒绝。邓军又让他以钱物赎人,熊尚初不但不与苟合,更坐在地上破口大骂。邓军见劝说无效,遂将熊尚初、史孟常、杨仕弘等官兵斩首于古陵坡。熊尚初被处决时,昂首挺胸面无惧色。等到邓军退去,五龙和太昌民众纷纷赶往古陵坡,在附近山坡安葬熊尚初等遇难者。
据《泉州府志》载:熊尚初墓地在三都(内坑和磁灶一带)杏田山,墓前有“国殇公碑志”碑亭,古陵桥西边建“卫民祠”,后来张瑞图在此刻祠碑一方。
明正德年间(1509年前后),泉州知府葛恒亲自监督,把“卫民祠”复制到泉州城内重建,仍保留古陵坡的“卫民祠”,可惜此祠于清代沿海迁界时毁于一旦。再后来,古陵坡附近乡民为纪念熊尚初,尊称其为“国殇公”,建造“国殇宫”膜拜祭祀至今。
(文/施长安 摄影/刘少鸿)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