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江地名故事丨通安街——福建最早的回字形骑楼街区
来源:“晋江民政”微信公众号 时间:2024-05-23 08:09

  晋江地名故事

  通安街——福建最早的回字形骑楼街区

 

  古老阳溪,犹如大江大河般静卧在山岭底部,自西向东流淌而过,滋润了同样古老的沿溪村落。阳溪之水来自西部高地的灵秀山,千百年来,山泉入溪,一路上夹带着无数涓涓细流,绕过龙湖镇福林村(旧称檀林村)之后,奔涌向海天交汇处的深沪湾出海口。

  通安街旧貌

  1927年8月,位于福林村的通安街诞生了,倡议建造者为许经果。许经果是居住在厦门鼓浪屿的福林乡贤,他回到乡里发起一个影响深远的倡议:在檀林村建造商贸集市。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想要在一个闽南小村庄中建造商业街,在乡民们看来绝对是一件新鲜事。

  许经果本是胆识过人之辈,他的倡议非常富有说服力。经过不遗余力多方动员,同村的旅菲华侨许经撇、许志兑、许文森从海外回乡,其他富庶人家也纷纷表态参与投资兴建。其中合作分红的协议白纸黑字,工程资金也已到位了,许经果等人立即请来厦门知名设计师,以及闽南一带的知名工匠。

  位于村庄西部,临近阳溪岸畔,占地一万两千平方米的檀林街,正式破土动工。历经近三年时间的建设,建筑上中西风格并存、纯商业化运作的商业街区顺利竣工。

  檀林街就是今天的通安街,据称它是福建省最早的回字形骑楼街区。通安街分为东西南北四个街区,原有三个大隘门合围,纵横七列街面,店铺一字排开。颇具南洋风格的店铺前面,骑楼首尾相连,宽达六米的街道上铺砌石板。通安街建成后不久,很快就成为晋南重要的商品交易聚集地。

  

  通安街北门旧址

  通安街商业发展日渐兴盛,各种民之所需一应俱全,那时的福林村不亚于一个闽南乡镇街区规模。民国晋江县政府,以檀林为乡政府的建制规格设立乡公所,委任一位乡长管理街区与乡里事务,其建制已经与一个乡镇机构没有两样。同时,下文指令组建安保队伍。

  这时,乡贤许文姜闻讯,从菲律宾赶回福林村中。他在通安街上,除了开有布料店和中西药房外,更开出了福林第一家信局,承接的业务遍及海内外。

  此时还有一个人,就是从日本留学归来的杜培材医师,他在通安街上创建杜安人西医馆,其高超医术和救死扶伤的事迹为乡人所传唱。那时候,杜医师与驻锡福林寺的弘一法师过从甚密,两人之间经常在寺院内谈经文聊医道。

  今天,西医馆仍在通安街的主街中部,现已改为福林村第一卫生所,门楣上仍清晰可见“民生西醫院十醫師杜安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杜医师被晋江县医院所聘用,医馆人去楼空,直到20世纪70年代,由本村医师继续经营至今。

  20世纪30、40年代最鼎盛时,通安街竟有九十四家店铺之多,开设有米行、食杂、布行、油行、干果店、客栈、理发店、照相馆、木器社、油坊、饭馆、面粉坊、医院、信局等,几乎汇集了当时一个城市的主要商业活动。商业兴,人文起,一些闽南本土的传统文化项目均集结而来。那时,通安街的石板路上,人群摩肩接踵,每天的买卖要从凌晨忙碌到深夜。

  其间,因街道店铺的日渐兴旺,各类加工作坊纷纷相继开办,成为较早出现前店后厂新商贸模式的街区。经过多年经营,檀林街早已盛名在外。尤其是1930年后,主街之外又有多个街区相继建成,人们纷至沓来于此经商和务工,繁盛更甚于创建初期。

  通安街南街,系后期续建延伸街区。

  虽然街道和村中交通设施完善,但因西部村镇中间隔着一条阳溪,溪中只有几块石头可以勉强通行,一旦发大水往返时极为不便。而此处是通往安海镇的重要通道,商品批发采购都要奔忙于这条“安海路”,在通安街阳溪段建桥一事已不容迟缓。

  1937年,乡贤许志瑙在檀林街西门外,历时近四个月,建造了一座木桥。桥身全部由杉木构造而成,两组桥墩固定在阳溪中央,为了防止洪水冲击,桥的两端各有粗壮的桥链锁住。此桥后来被命名为“檀安桥”,并且立碑为记。“檀安桥”后来改名为“杉桥头”。

  20世纪60年代末,为方便各种大型交通工具通行,木桥被改建成简易的水泥桥。近年来,随着环村大道开工建设,以及阳溪木栈道的修建,古老的“檀安桥”终于建成钢筋水泥桥体,两边加固了花岗岩石护栏。

  古老的通安街,处在晋江村镇较密集的中心点,石狮和龙湖、永和、安海、罗山、英林等地商贩,天天都要赶早到此做买卖。当时,中山街、永和街、灵水街都还没有建造,通安街与青阳五店市、安海街等并列为商贸中心。

  在乡镇与城市仍处于萌芽阶段,福林村借助自身腹地位置之便和阳溪舟楫通畅的水运优势,汇集了南来北往的商品和商贾。彼时,通安街石板路上人头攒动,商贩们的吆喝声此起彼落,店铺生意不分昼夜。

  福林村原为许姓族人聚集居住。通安街繁盛时期,大量吸引四方来客,因而有前来经商的外姓人家在此安家落户,后人亦长居于此。有了通安街,福林村不断有社团组建起来,如拥有合法枪械的檀林护商队。1929年4月,村中先后成立了有利于营商环境的檀林国民风俗改良互助会,以及檀林街商家协会。部分传承下来的崇尚公平交易的风气,到今天仍为人们所称道。

    

通安街上的老洋房

  百年老街,留下了精彩的人文印记也见证了曾经的沧桑变幻。在颠沛流离经济萧条时期,通安街同样受到影响陷入低迷谷底。时至今日,总难免让人怅然,不少建筑物已在乱世中损毁,或因年久失修而千疮百孔。

  据悉,现在的通安街正在抓紧筹划修复工作,希望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仍可以在此一睹古街的当年风采。

  (文/施长安 摄影/陈金顶 刘凡)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