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芗”里“芗”情 “邻好”惠民
来源: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处 时间:2022-02-25 08:35

    邻居,也称为街坊、乡邻、厝边、隔墙、邻舍……在各式各样的方言里,都指向了共同的涵义:“同在一片屋檐下”的人。小时候的邻里大院,捧着饭碗吃起邻家菜、一户家长接一群孩子放学、孩子们街头巷尾嬉戏吵闹……这些都是旧时光中邻里间的常事。那时的邻居是守望相助、彼此帮衬的共同体,也是“远亲不如近邻”的来由。如今,城市社区尽管楼越建越高、房越盖越好,家与家之间的空间距离变得越来越近,但居住者之间的心灵距离却似乎越来越远,守望相助成了“猫眼相见”,友好相助沦落为“点头之交”。

  而在芗城区惠民社区,社区的工作者们正尝试着打破邻里之间的一道道“藩篱”……

  惠民社区,是芗城一个比较特殊的社区。辖区内的惠民花园是政府民生建设工程,多为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公租房,现共入住居民4635户,约1.3万人。因其保障性住房的特殊性,惠民社区聚集了较多弱势群体,还有着超过1500人的老年人群体。2020年来,惠民社区继续深化社区建设,结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远亲不如近邻”的社区治理理念,持续改善居民生活品质,形成社区与居民、居民之间无事常联系,有事共商量,困难有人帮的“厝边”文化氛围,共建邻里一家亲的和谐社区。

  一、“千银买厝 万银买厝边”——硬件软件配套齐全

  2018年,芝山镇党委重新调整社区设置,将除惠民花园外的其他小区移出惠民社区管理范围,是年,惠民社区主动谋划、多方借力,建成了800平方米的社区一站式服务场所和居家养老场所,总投资约140万元。一站式服务大厅设置了各项便民事务窗口, LED屏上滚动播出各项业务办事指南,同时,惠民社区积极推广网上办事业务,努力实现让群众“只跑一趟”甚至“一趟不跑”。

  小区里的文化墙上,绘制着各式各样的宣传画,俏皮生动的人物,口口相传的闽南俚语,带着孩子的家长,往往驻足,借此机会向孩子讲述闽南文化,传递着好家风、好邻风。惠民近邻生活馆内,便邻图书馆、便邻健身房一应俱全,为居民空闲时间增添色彩。各类设施配套齐全,社区便有了家的味道。试点建立“社区幸福大食堂”、“四点半课堂”,满足社区居民群体就餐、送餐需求,同时为社区低保、特困老人提供低价或免费配餐服务;社区里的小课堂,缓解了家长隔代教育的压力,是学校和教育的有益补充;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年迈的老人家们得到了照料,老年“姊妹群”一同下棋、打牌、唱歌,不亦乐乎,这也让外出忙碌工作的年轻人放下了心。

  二、“路头路尾拄着会”——互帮互助蔚然成风

  为了确保居民“找得到人、办得好事”,社区实行网格化管理,实现了“亲民,我们在身边”。只要看一眼社区工作者的姓名牌就知道他们所分管的楼栋,为民服务既快捷又到位。为了让更多的居民感受到小区“门对门一家人”的氛围。

  惠民社区在各个楼栋口设置了留言板,配备了可粘便条签和笔,居民可在留言板上留言寻求帮助。例如,上班前要晒个被子,但是不知道会不会下雨,就可以在留言板上留言“我是203的某某人,我在楼顶上晒被子如果有下雨希望有好心人可以帮忙收下被子,下班后我在上门收取,谢谢!”像这样的小忙,邻里间都是很乐意互帮互助的,如果实在放心不下,还可以拨打对应社区工作人员的“帮邻热线”寻求帮助。

  惠民社区还建立“认识居民、了解居民、帮助居民、理解居民、感动居民、成就居民”的工作步骤,让每一位居民,特别是弱势群体,都能感受到社区的关怀。居民王桂美十二年如一日照顾她瘫痪在床的丈夫,邻居们常常看到住在五楼的她将丈夫背上背下,同楼栋的邻居遇见时总是搭把手;身患残疾的居民林天送,自发当起社区里的“爱心驾驶员”,平日里常常开着自己的电动三轮车,主动将身体不便出行却急需办理业务的居民送到社区服务大厅里……像这样的人和事,在惠民社区里还有很多。虽然过去以地缘、血缘维系的邻里关系变了,但是并不代表彼此互助的力量就此消失,邻里间那份温暖和相助的情谊仍是没变。

  三、“呷饱话茶仙”——活动调解更有温度

  “宁可百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茶”的喝茶闽南文化,深深烙印在老一辈的闽南人中,“呷饱话茶仙”更被部分社区老人奉为“行为准则”。在惠民社区,有这样一个叫作“芗情这样好”的茶室,这个茶室在社区中发挥着突出作用。平常不少居民前来咨询法律、反映社区问题;居民有纠纷,就由社区“大家长”出面开个“茶话会”,边喝茶边调解,把纠纷矛盾化解在这个小小的房间内,小事不出小区,大事不出社区。社区里的大爷大妈们约上厝边好友或是三五成群坐在同心圆广场或是来到茶室,聊聊家长里短,谈谈子女儿孙,好不热闹。

  同时,社区里丰富多彩的活动也为居民“呷饱”后的时光增添了温度和趣味。社区组织搭起居民“文化馆”,举办社区文化课堂,推出“课程表”式社区文化活动,由辖区党员和共建单位志愿授课,每一周都有活动,每一天都有人气。

  惠民社区建立起了一支“邻好惠民服务队”,吸纳了辖区内机关干部、教师、企业员工等各行各业人才共一百余名。社区里的老人协会组织老年人建立“文艺表演队”“科普宣传队”,让文体活动融入居民生活中。“冬至圆,年年圆”、“浓情端午,共享多‘棕’乐趣”、草坪音乐会……一年到头,形形色色的活动应接不暇。居民里的歌唱家,每周定时到社区生活馆里教大家唱歌;年前年后,或是邻里间互送春联,或是社区居民共同制作小灯笼妆点社区服务场所;在共享厨房里为社区老人举办生日会,热热闹闹享齐人之福……社区工作者和居民之间的互动,也让邻里“连心桥”更加稳固。

  快节奏的生活推远了邻里之间的生活,但不妨在回家的时候,停一停,感受社区和邻里间的一点点温馨。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