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近邻服务机制的发源地,厦门将“近邻”作为服务内核,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通过就地就近的融合共建、联动共治、资源共享,用有温度的服务,带来有质感的幸福。
“阿姨身体棒棒的,一切都很正常。”在60多岁党员志愿者唐祝英的协助下,80多岁的陈惕影测了血压。她们俩都是深田社区近邻健康小屋的常客,原本不认识的她们,如今就像一家人。唐祝英笑着说,“虽然我住得远,但步行到居委会也就15分钟。来这里当志愿者,是我作为党员的光荣。”
深田社区是“近邻”模式的发源地。习近平同志在厦工作期间就住在这里,留下“远亲不如近邻”的佳话。以深田社区为典范,近年来厦门将“近邻”作为服务内核,用“大党建”激活“微治理”,将党组织“触角”下沉至城市小区、街巷、楼栋,党员干部下沉到群众中。当来自各行各业的党组织和党员在同一屋檐下成为“一家人”,社区治理便有了强大凝聚力。
按照“一小区一支部”原则组建小区党支部,加强社区与物业党建联建,建立党建引领下的小区党支部、小区业委会、小区物业三方联动机制,推动党组织链条向小区全面延伸。全市城市小区1669个,有物业的住宅小区党支部1393个,已组建小区党支部1447个,实现组织覆盖95%,工作覆盖100%。
为了进一步构建党建“大家庭”,解决社区“找米下锅”问题,我市深化在职党员“双报到”。今年来,全市1万多个基层党组织、20万多名党员融入社区,参与小区治理,破解民生难题8万余件。共建单位、社会力量等资源,也到所挂钩社区报到,全市打造出1100多个小区党群服务站,引入1400多家驻区单位轮值驻点,把民生事项放到群众“家门口”就近办理,实现力量下沉,织密“近邻”服务网络。
为了让居民不出家门就能享受便利、持续、专业的近邻服务,厦门依托互联网打造了云端智慧平台,让居民诉求都能实现“一网统管”。如,开设“近邻里”等手机App、社区居委会微信群、公众号等平台,拓展手机App视频会议、在线表达意见、结果公示等功能,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议事协商机制,推进社区协商灵活多样。在社区近邻服务机制下,居民行使社区事务当家做主权利,创新了民主自治方式,也打造出基层社区民主制度的微型样板。
同时,创新村级议事协商新模式。农村社区加强村民理事会、乡贤理事会、村务监督委员会建设,规范议事协商规则,引导村民开展灵活多样的协商活动。
守望相助搭建起了近邻堡垒。今年9月厦门疫情发生后,社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并肩作战,守在一线,筑牢防线全覆盖。居家隔离生活对于老年人来说会有更多的困难,金尚社区80多岁的陈奶奶独自在家生活,平时由两个孩子轮流照顾。小区管控后,孩子们没法进去,社区工作人员就主动照顾起老人的生活。抗疫宣传单如何发放、执勤路口如何布局、核酸检测如何推进……由镇街包保干部、政法干警、医务人员、网格员、志愿者“五包一”,筑起社区疫情防控“近邻堡垒”。
今年来,厦门各级民政部门还不断挖掘社区周边近邻资源,用好社会工作、慈善力量、社会资本等社会力量“助推器”。厦门建立以社区工作者为主体的近邻服务主导力量,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工作者四岗十八级职业体系;建立以社区社会组织为载体的近邻服务辅助力量,积极开展“邻里守望”关爱行动;建立以专业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的近邻服务专业力量,全市42个街道(镇)均已落实场地并挂牌社工工作站(室)。
凝聚合力,近邻力量更强大。厦门市社区“近邻”服务模式积极探索创新,通过多种形式延伸了管理链条,提高了服务水平,打造服务群众新模式。不断提高社区建设水平,改善居民生活品质,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交出一份份党建引领社区治理的优秀答卷。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