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建省仙游县榜头镇紫泽村,有一所“于洁小学”,这所学校,是全国首家建有红色廉洁教育观的农家小学,同时,也是仙游县境内,唯一以烈士命名的小学。这位烈士,名叫“王于洁”。
王于洁是农民的孩子,曾任中共莆田县委书记、中共临时省委常委、闽中特委书记,就义时,年仅36岁。
为了救国,他辞去了城市里的工作,在山野里食不果腹地打着游击战。这是一个共产党员的故事,也是那个时代的青年,不断为国家找寻出路的故事。
找寻
1901年,王于洁出生于福建省莆田市仙游县榜头镇的一个农民家庭。3岁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生活困顿的王于洁,只能靠着本族亲友的资助继续读书。
王于洁学习刻苦,20岁那年,他考上了北京高等警官学校,他从仙游贫穷的小山村里走了出去,来到了北京。
那是1921年,“五四运动”后的第三年,北京,依旧是思想启蒙的中心。在北京,他一边学习,一边思考——“国家向何处去”的问题。
3年后,他从北京高等警官学校毕业,分配到福建省三明市将乐县担任教官。但因目睹北洋军阀的腐败统治,且不愿同流合污,仅三个月不到,王于洁便愤然辞职。
辞官回乡后,王于洁成了榜头镇坝下村的一名乡村教师,在思想上陷入茫然。
直到他遇到了莆田共产党人陈国柱。那是1927年的11月,那天的冬天,对于共产党人来说,极为寒冷——当年4月,蒋介石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屠杀、逮捕共产党员,莆田也不能幸免,白色恐怖笼罩在莆田上空。
作为莆仙党组织的创始人,为了保存革命力量,陈国柱潜往仙游,以仙游县立中学教师身份作为掩护,秘密发展党员。在王于洁家中,陈国柱向他介绍了《共产主义ABC》等书籍。
王于洁,作为一个农民之子,他曾目睹莆田荒芜的乡村、焦渴的土地和辛苦劳作但被苛捐杂税压得喘不过气的农民。
作为在北京求学的知识分子,他也和那个时代的新青年一样,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在1927年的白色恐怖中,王于洁明确地感到历史到了一个临界点,需要克服恐惧和畏难,把青年的责任承担起来,而共产主义对他而言——是救国的良方。
于是,王于洁入党了。
游击
1934年 ,经过7年的历练, 王于洁已成长为闽中苏维埃政权的领导人——他曾领导群众反苛捐杂税、也曾组织农民暴动、建立游击武装,打响了闽中革命的第一枪。
那一年的10月,迫于国民党军队的包围追击,中央主力红军开始长征。莆田中心县委与上级党组织中断了联系。从此,王于洁既找不到上级党组织,也和兄弟地区的党组织失去了联系。
在王苏华的回忆史料中写道,“他对我说,‘我是个农民出身的干部,没有系统地学过理论,现在肩上的担子这么重,万一出了差错,怎么向党向人民交代呢?我一定要找到上级党!”
他简直像个迷路的孩子,急盼找到自己的母亲。
即使和上级失联,但王于洁的革命信仰,从未动摇过。 他最愧对的,是自己的孩子。
王于洁和苏华,曾经有过一个儿子。但孩子刚出生不久,他们就不得不把孩子托付给老乡抚养。因为,革命艰苦,共产党人常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最苦的,还是三年游击战那会儿,中央红军长征后,我们只能自己组织游击战。那时候,被围在深山密林里,饿了只能啃野果、野菜、草根,渴了就喝溪水,睡觉也是裹着衣服,时刻都要拿着防范敌人。”苏华回忆道,“那会儿,很多战士信心受挫,王于洁一直在鼓励大家,坚信革命会胜利,也是在他的带领下,我们逐步开辟了莆田、仙游、永泰边区游击根据地。”
直到1936年12月,长征胜利2个月后,王于洁领导的闽中特委才终于回到了上级党组织的怀抱。那时,经过皆苦的游击战争,闽中地区已成长为南方八省十五块根据地之一。
那年的12月,还发生了震惊中外的一件大事——杨虎城、张学良发动“兵谏”,扣留蒋介石,逼蒋抗日,最后,蒋介石同意“联共抗日”。
国民党真的开始“联共”了吗?历史的细节并非如此。
狱中
1937年2月,西安事变发生两个月后,中共闽中特委书记王于洁正准备和党员们召开特委会,传达有关抗日精神。
不料叛徒告密,王于洁和4名闽中共产党员,被宪兵队逮捕。
在狱中,面对酷刑,王于洁表示,“自己出于义愤,才加入抗日救国会”,始终没有暴露党内职务和党内机密。他像顽石一样保守秘密。
王于洁在北京高等警官学校的同学蔡赋三曾到狱中劝他说:“你可以假自新争取出狱,然后还可以去做你想做的事嘛!”还说:“你母亲年纪老迈,妻子青春年少。纵然不顾自己,也得为他们着想。”
当时,王于洁没有回答蔡赋三。过了几天后,他写信给另一位好友陆兆鹏,请陆兆鹏转告蔡赋三。在信中,王于洁推心置腹地回答:“自新是可耻的。人总有一死,活一百岁是死,活一岁也是死,我看死不是什么可怕的事。”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不靠神仙皇帝\要创造人类的幸福\全靠我们自己……”1937年6月23日晚,夜色深沉,福州西湖鸡角弄的刑场上,王于洁和4名闽中共产党员高唱国际歌,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行刑的枪声响起——他们英勇就义。
当时,王于洁年近36岁。
第二天的《福建民报》这样写道:“保安处昨处决匪犯5名。”
西安事变后,在国民党的眼里,王于洁们依旧是“匪犯”。
但历史已给出公正的评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王于洁,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为了纪念王于洁,他的家乡仙游县榜头镇,以他的名字建了一所“于洁小学”。
在于洁小学内,有一个于洁小学红色廉洁教育馆,馆内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讲述了王于洁短暂又充满了理想主义的一生。
于洁已逝,但于洁小学依然在指认着共产党员的风骨与气节。于洁小学里,书声琅琅,红色精神,亦在代代相传。
参考文献:
【1】《中共闽中地方史》(中央文献出版社)
【2】《王于洁家庭:取义成仁气浩然,临危慷慨节弥坚》(福建纪检监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