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铺就受助者的回家路
来源:三明市救助站 时间:2023-02-26 09:39
  一、护送患病受助人员返乡
  ——出发前五天到车辆修理厂对救助车辆进行检修。
  ——出发前一天到市台江医院为受助对象办理出院手续,备齐受助对象一周的药品。
  ——出发当天上午送受助对象到市第三医院再次采集核酸,准备好棉被等物品,方便受助人员在救助车上休息。
  ……
  这是三明市救助站将护送湖北籍精神障碍患者万某返乡前的准备工作。一件件琐碎的小事看上去并不复杂,但需要联系的人员、情况都不一样,工作人员必须分工协作,一件件事情去落实。万某经过三明市台江医院治疗3个月的治疗,精神状况稳定,但受疫情防控要求影响迟迟不能返乡。考虑到万某眼底肌已经萎缩了80%,将有完全失明的风险。为了让他在完全失明前能再看看家乡和亲人,工作人员克服重重困难,落实两地防疫政策要求,驱车长途跋涉一千二百多公里,历时18个小时,终将其安全护送到家。
  三明市救助站求助的人中有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智力或精神障碍人员等弱势群体,也有因务工不着、寻亲不遇、被骗被盗等临时遇到困境的人。多年来,工作人员始终坚守着“为生活无着人员服务”的初心,不论是面对青春期叛逆的未成年人,还是艾滋病等传染病患者,或需要帮助洗澡、喂饭的失能对象,都恪尽职守,任劳任怨,为他们提供了衣食住行,送医救治、联系亲属等服务,践行着“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
  二、耐心劝导流浪人员回乡
  责任、包容,是三明市救助站每一位工作人员的职业性格。面对不愿接受救助的街面流浪乞讨人员,工作人员始终围绕“救助”主轴,在他们需要时,为他们提供水、食物、衣服、棉被等物品,并尽最大的努力帮助他们结束流浪生活。
  2011年,年仅23岁的徐某出现在三明的街头,一床被褥,一个饭盆,开启了他在三明长达10余年的流浪生活。不愿跟任何人沟通,不愿接受救助,但工作人员始终没有放弃。寒冬酷暑,工作人员一次次努力与其沟通,终于打开了他的心扉。通过他的只言片语,慢慢地了解到他与他父母的重重矛盾,自身性格,先天生弱视导致无法顺利就业,是他流浪的主要原因。工作人员从这些问题着手,一方面协助办理残疾证、低保等手续,并了解江西省残疾人就业培训等政策,帮助解决其实际生活困难。另一方面充分运用专业社工理念,对其和其父母开展个案服务,转变思想观念,缓和家庭矛盾。徐某终于结束流浪生活,与家人团聚,其弱化的社会功能也正慢慢恢复。过程虽艰辛,但工作人员觉得一切都值得。
  三、建立健全寻亲服务
  无法查明身份信息是帮助智力残疾、精神障碍人员等弱势群体返乡回家的一大难题。三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始终没有停止帮助这些受助者寻亲的脚步,建立起了身份快速查询、寻亲服务、身份长效查询三大机制,总结出了“问、推、比、访”滞留人员四大寻亲法则,抓住受助人员的关键信息,如行程、口音、语言习惯等,利用DNA血样比对技术,公安“人脸识别”技术、口音辨识、资料查找、站际合作、今日头条推送等多种寻亲甄别服务手段,二年多来为113名身份不明的受助者寻亲成功。
  人生路漫漫,往前一步,受助者可能就与家人团聚或回归社会了;后退一步,他们可能就彻底流浪了,这使工作人员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肩上的责任。时光匆匆过,希望通过工作人员的行动和努力,为受助者撑起一片爱的蓝天,照亮他们回家的路!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