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78案次!泉州用“一事一议”上演现实版“雪中送炭”
来源:中国社会报 时间:2025-04-21 15:46
  日前,民政部办公厅公布2024年度社会救助领域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名单,福建省泉州市民政局探索的“坚持目标导向,创新‘一事一议’,破解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难题”案例被纳入其中。
  案例背景
  2023年8月,泉州台商投资区洛阳镇社工陈婉如在走访中发现,低保对象冯某家受亲戚资助翻建了300平方米的新房。按照规定,新建非政策保障性住房且人均面积超标的低保对象,将不再符合救助条件。然而,冯某夫妇均为肢体四级残疾,靠理发和打零工维持生计。如果取消他们的低保,一家四口的生活将陷入困境。在泉州市,还有一些困难群众因情况特殊、处境复杂或存在其他困难情形,尚未被纳入社会救助保障范围。基层社会救助经办人员则处于急于解决困难群众实际困难和顾虑被问责的矛盾中。这既影响对困难群众的救助效能,也影响社会救助经办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为此,泉州市民政局着力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一事一议”机制,采取分级分类集体会商研判等措施,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的同时,强化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能力,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
  创新做法
  紧盯目标,以突破难点命题。泉州市民政局以“奔着发现问题去”和“奔着突破难点去”为目标,紧盯困难群众急难愁盼,深入践行“四下基层”工作法,通过组织座谈、实地问策、专项评估等,梳理出亟须解决的三大难题:在政策制定上,困难群众的具体情况各有不同,而相关政策规定无法面面俱到,如何破解政策制度的刚性与困难群众需求多样化之间的矛盾?在政策执行上,如何破解基层工作人员行使自由裁量权的束缚,消除其被问责的风险,增强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政策效果上,如何开创温暖救助新路径,围绕困难群众的实际困难和多样化、个性化救助需求,提高困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建章立制,以规范程序破题。泉州市民政局印发《关于建立社会救助“一事一议”机制的通知》,探索以合规程序和集体会商应对“无规可依”难题,提升基层社会救助领域自由裁量权限,实现特事特办的规范运作,明确“一事一议”集体会商研判会议的组织流程、参会人员、文件材料、结果认定、对象跟踪管理等5个环节的具体要求;明确乡镇(街道)对强化个案灵活处置的7种适用情形,县级民政部门对共性问题快速反应的4种适用情形,以及市级对政策导向有效把握的4种适用情形,强化分级评估和分类研判。根据社会救助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市民政局深入研究破解堵点难点问题,出台《关于社会救助“一事一议”适用指导意见》,对“一事一议”机制再深化,梳理出涉及不动产、大额资金、车辆、工商登记、赡养抚养义务、刚性支出、特定财产提取、特困供养资金结余等9类情况,并细化配套规定。2024年12月,泉州市民政局印发《关于进一步规范社会救助档案管理的通知》,规范社会救助申请程序、申请资料等,明确规定办理过程严格按照“全户入保”“全户纳入低保边缘、部分转为低保”“单人入保”“一事一议研判”等4套审核程序,将“一事一议”作为必定的兜底程序,层层递进,确保“有利入保”和“边缘从宽”落实到位。同时,将“一事一议”纳入市县入户抽查检查必定项目。
  狠抓落实,以细化指导解题。针对“一事一议”机制实施初期基层工作人员存在的畏难情绪和观望态度等现象,泉州市民政局明确要求各乡镇(街道)逐月报送“一事一议”开展情况,实时跟踪了解进度,帮助基层及时纠正政策执行偏差。市民政局分3组对12个县(市、区)和30个乡镇(街道)实地指导,参与疑难个案处置,方便基层工作人员的理解与实际操作,推动救助政策更人性化。市民政局组织业务骨干巡回宣讲,举办专题培训会16场次,县(市、区)、乡镇(街道)、村(社区)社会救助经办人员6300人次参训,通过案例教学,帮助基层经办人员尽快掌握政策,提升救助效果。同时,认真收集转发各县(市、区)“一事一议”典型案例,鼓励互学互鉴,发挥示范引领作用。
  取得成效
  针对洛阳镇低保对象冯某家的情形,镇民政办工作人员走访其邻居了解实际情况,引入专业社工评估冯某家庭生活水平,走访冯某的亲戚以及建材店、包工队等,获得其翻建房屋资金为亲戚资助的证明。2023年12月,镇民政办经过“一事一议”,保留冯某一家四口“整户保”。“一事一议”机制切实解决了困难群众的急难愁盼,在提升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能力方面取得明显成效。
  提升保障能力。泉州市已开展“一事一议”1378案次,研判基本生活保障801案次,将1573人纳入城乡低保,将86人纳入特困供养范围,将80人纳入低保边缘人口;研判临时救助407案次,为1653人次发放临时救助资金560万元,切实惠民生、解民忧、暖民心。    
  提高救助效率。泉州市民政局通过“一事一议”建立健全快速响应、个案会商的工作机制,消除了基层社会救助经办机构对灵活采取先行救助、承诺制、大额救助等便民做法的顾虑,进一步提升社会救助制度“救急难”作用。
  强化事前监督。泉州市民政局通过规范“一事一议”工作流程,将群众存在的实际困难、需要执行从宽的事项等提交上会,进行集体研判,强化社会救助的事前监督,进一步杜绝优亲厚友等问题的发生,切实兜住兜准兜牢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