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民政 福满家园
来源:福建日报
时间:2024-12-23 09:00
《说文解字》中说:“福,祐也。”“福”的古字形像一双手捧着酒坛献于祭台,表示求神赐福,本义为保佑。以福为地名,饱含着福建先人对后世的祝愿,这样的善心良愿早已融进他们传承给后世的渊远文脉,成为彰显着福建气质的文化基因。
“十福”呈祥,万福骈臻——福见康养、福暖救助、福佑蓓蕾、福联万社、福行乐善、福地有福、福遇良缘、福享乐龄、福润红土、福泽两岸。这既是福建儿女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期许,也是福建儿女对先人文脉的传承,更是福建各级民政部门在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中努力作为的答卷。
福佑八闽,福泽绵长。近5年来,福建各级民政部门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二十大精神和党的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论述,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传承发扬习近平总书记留给福建的宝贵思想财富、精神财富和实践成果,全面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和省委、省政府、民政部工作要求,坚持以福建儿女的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铆力做好有福之地的建设者、有福之民的守护者、有福之象的维系者,向更优更高更远迈进。
福见康养
生活在福州市社会福利院的老人感到满足和幸福
一个社会幸福不幸福,很重要的是看老年人幸福不幸福。近年来,福建各地深入贯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大力发展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全力打造“福见康养”幸福养老服务体系。
福州打造“有福之州,幸福老人”品牌。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三位一体”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养老设施全覆盖,推动养老、健康管理、老年教育、家政等一站式服务,开创智慧养老福州模式,完善“15分钟养老服务圈”,助力银发市场蓬勃发展。
漳州促进漳台康养产业融合发展。出台《加快推进幸福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及促进漳台康养产业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提出创业环境、就业资源和普惠养老服务三个共享,在漳台湾养老企业共享优惠扶持政策、招标评审因素,养老护理人员入职奖补政策共享台湾学历、在职补贴政策共享台湾地区工作年限、技能等级,在漳生活三个月以上的台湾地区老年人共享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和就餐补助等普惠服务。
南平市探索“幸福里”互助养老新模式。针对农村特别是“空心村”、边远村独居、留守老年人生活、就医不便、住房不安全等问题,以建设乡镇“幸福里”社区为载体,引导老年人通过置换购买或租住的方式入住,构建“不离乡土、不离乡邻、不离乡音、不离乡愁”的自助互助养老新模式。目前,全市已建成8个乡镇“幸福里”社区,入住105人。
福暖救助
武平探索“居住地申办低保”救助模式,为户籍与居住地分离的困难群众办理低保
社会救助事关困难群众衣食冷暖,是保障基本民生、促进社会公平、维护社会稳定的兜底性制度安排。近年来,福建省各级民政部门推动我省社会救助事业快速发展,分层分类、城乡统筹的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成。
探索实施非户籍困难群众救助“龙岩模式”。龙岩市武平县在全省率先出台“居住地申办低保”政策,全县35户61名“非武平户籍”对象纳入社会救助保障,实现符合条件的外来困难群众在“家门口”享受兜底保障政策。龙岩市及时总结武平县经验做法,在全市探索推广非本地户籍困难群众救助政策。
泉州泉港打造“救助+慈善”救急难品牌。泉州市泉港区在“505”微心愿的基础上,创新“505”救急难“追光行动”,推行个性化救助帮扶,推出“505”糖果屋、“505”慈善助学、“505”暖骑联盟、“505”暖居工程等“造血式”帮扶模式,实施“项目化”帮扶济困,以慈善帮扶“救急难”,推动形成“物质+服务”救助模式。
宁德寿宁创新“民政+民警+N”主动救助模式。全面整合民政、民警、社会组织、社工、志愿者、网格员等多方力量,融入“智理廊乡”数字化应用,持续推动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工作铺开以来,共上门服务5.3万余次,监测3500人,已救助143人。相关案例在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工作(社会救助)座谈会”上作为典型发言,并被民政部《民政政研专报》刊发向全国推广。
福佑蓓蕾
“润心伴成长 同心护未来”福建省2024年“六一”儿童关爱服务主题活动启动仪式
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近年来,福建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儿童福利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用心用情“福”佑八闽留守、困境儿童健康成长。
福州市打造立体化的困境儿童保障体系:每年投入1300余万元引进专业社会组织为流动、留守、困境儿童提供学业辅导、亲情陪护、结对帮扶等关爱服务;开设“e福州”困境儿童关爱帮扶专栏,利用网络平台链接社会资源,对277名考取大学的成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进行助学帮扶;在全省率先实施困境儿童心理健康关爱帮扶试点,落地专门心理健康服务项目,2024年以来开展各类活动371场,服务2.46万人次。
三明市创新可感可及的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创新“三聚三化”留守儿童关爱模式,实施“真爱家园”“红烛暖心”等八大工程,全面完成县级儿童福利机构转型,打造出一批可看可学的“成长乐园”试点。近5年来,全市累计发放各项儿童关爱资金1.13亿元,开展各类关爱服务4859场次,慰问困境儿童2.31万人次。
福联万社
第二届“阳光1+1·奋进新征程”福建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创投大赛项目推介会暨颁奖仪式
社会组织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我省民政部门把握社会组织工作与国家战略、发展形势、群众需求的切入点,引导社会组织在参与乡村振兴、赋能高质量发展等方面主动作为,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三明市多举措引导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突出精准匹配、需求导向、多元模式,广泛动员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探索形成产业带动型、科技兴村型、电商致富型、商会反哺型等帮扶模式,初步形成“组织有力、参与广泛、点面结合、上下联动”工作格局。254家社会组织累计实施帮扶项目174个,投入资金3479万元,受益人口达13.5万人。
龙岩市着力引导社会组织赋能高质量发展。引导社会组织参与部门工作调研、发展规划制定、产业政策出台等工作,协助推动相关工作改革创新,推动政策落到实处。发挥社会组织资源链接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在产业发展、就业创业、人才队伍建设、扩大开放等方面多做贡献。引导社会组织完善自律规约,推动并配合有关部门制定本行业领域的行业标准,助力行业产业高质量发展。
福行乐善
“晋江慈善之夜”暨“世中运”倒计时活动
福建慈善传统源远流长,乐善好施是福建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福建各地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公益慈善事业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努力推进新时代福建慈善事业高质量发展。
探索“慈善+移风易俗”的“晋江样本”。晋江市出台相关文件,将构建良风美俗与弘扬慈善精神结合起来,鼓励引导企业带头将婚丧嫁娶中节省下来的钱用于慈善,目前晋江全市移风易俗响应者慈善捐赠逾20亿元。
推进社区慈善发展的“厦门模式”。厦门市出台相关文件,指导城乡社区设立慈善基金,建立健全社区与社会慈善资源联动机制,推动慈善力量下沉基层,以慈善、自治、互助方式破解居民身边的“小急难”问题。
福地有福
我省开展“有福的地方是我家”福建地名文化展播活动
福建素有山海画廊、人间福地的美誉,地名中承载的闽都、妈祖、客家、朱子、海丝等历史文化源远流长。近年来,福建各地积极推动地名文化保护传承,打造“福地有福”地名文化宣传品牌,助力“福”文化标识体系建设、文旅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
南平市大力宣传推广地名文化。编辑出版了地名文化书籍40余册,在媒体开设《南平乡村地理》《地名故事看光泽》《建阳地名故事》《看见建瓯》《松溪地名探源》等地名文化宣传专栏。武夷山市以二维码门牌、路牌、景点牌为载体,打造智慧地名服务体系,宣传弘扬地名文化的做法,入选民政部第一批“乡村著名行动”典型经验。光泽县《一城山水,满城皆画》地名文化短视频,入选央视频《中国地名故事》。
三明市深入挖掘地名文化。编纂《三明市地名志》《三明市地名录》,推进完成地名普查“图、录、典、志”及相关地名故事等成果转化利用19项。尤溪县推出《“村”和景明正当时》地名文化乡村系列推文22篇。泰宁县开展“汉唐古镇、两宋名城”泰宁传统地名寻访活动,编撰《泰宁县特色地名录》《泰宁县地名故事集》。大田县开辟“大田地名之窗”栏目,推送70余篇地名故事,助推乡村振兴和全域旅游。
福遇良缘
清流县首届樱花集体婚礼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近年来,我省积极推进婚俗改革,广泛开展婚姻家庭辅导服务,助力婚姻家庭建得更好、筑得更牢。
三明市谱写婚俗文明新风尚。创新建立“婚俗改革、婚恋交友、婚育通办、婚姻辅导”四位一体服务模式。将喜事新办、新事简办、婚事优办等移风易俗新规纳入村规民约,打造婚俗文化长廊、婚姻文化研究中心、移风易俗实践站、婚俗文化宣传点四个阵地,大力倡导文明婚俗理念。建立情感驿站、心理咨询室,组建轮值辅导队伍,为婚姻家庭全周期保驾护航。
武夷山市倡导传承好家风。以小家带大家,以良好家风影响和促进社风民风。依托婚姻登记机关、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等阵地,开展“立德树人,从家出发”等家庭教育活动,持续开展好家风好家教好家训进家庭、进社区、进村庄、进校园、进企业活动。利用“武夷微文明”公众号连载家风家训内容,设计发放家风家训文创产品。将好家风、好家教纳入文明家庭评选指标。
福享乐龄
厦门“邻安康”工作人员介绍综合预警系统
“尊老爱老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和美德。”近年来,我省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感恩奋进,聚焦解决广大老年人在民生问题上的“急难愁盼”,我省老年人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厦门市擦亮“美丽鹭岛 幸福享老”品牌。每年投入财政资金超3亿元,打造“近邻+养老”服务模式,率先在全国配备1000多名社区专职助老员,实现城乡近邻服务全覆盖,荣获全国居家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城市称号。首创“邻安康”长者生命健康守护平台,建成全国首个“国家老年大学分部”,14个社区获评全国示范性老年友好型社区。2024年,率先建成海峡两岸老年用品网上商城和线下展销中心,总销售额超1.1亿元。
莆田市打造“银龄安康工程”。深入开展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银龄安康工程”),实施“闽善行”“968656”双平台保障方案。在保费不变的情况下,推动意外伤残住院理赔日津贴由20元提高至100元,意外身故理赔额度由5000元提高至1万元。投入138.24万元为71901名老年人办理保险,累计理赔金额51.768万元,赔付率66.54%。
福润红土
宁德古田县洋上村和福州市三坊七巷社区联合开展“一方水土两方人 社区农村一家人”活动
革命老区是新中国的摇篮,也是党和人民军队的根。近年来,福建省各地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饮水思源,勿忘老区”的殷殷嘱托,着力实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基地、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等重点任务,加快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
推广红色文化遗存保护“莆田经验”。莆田市在全省率先设立市级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专项资金,每年投入500万元用于红色文化遗存保护利用。近年来,省、市各级财政及社会各类投入资金累计达6000多万元,修缮保护红色文化遗存项目51个、管护利用项目123个,8个革命遗址被列为省级党史学习教育参观点,接受干部群众参观学习教育达15万多人次,助推文旅产业和乡村振兴,取得显著成效。
城乡融合发展谱“宁德新篇”。宁德市大力实施“老区工作优先行动”,制定出台《支持老区基点行政村乡村振兴七条措施》。创新开展社区老区村“一方水土两方人 社区农村一家人”工作,确定20个共建试点社区和老区村结对共建,推动城市与乡村优质资源双向流动。加快推进老区村各项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帮扶群众近1.2万人次。
福泽两岸
上楼村组建平潭首支“村干部+台胞+志愿者+民众”的百人志愿服务队,开展邻里守望、助学助医助残等志愿服务活动
海峡两岸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近年来,福建各地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尽最大努力增进两岸同胞的亲情和福祉,努力建设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
打造两岸婚姻家庭服务“厦门样板”。厦门先后参与制定民政部《两岸婚姻家庭服务术语》等5项国家行业标准,引领两岸婚姻家庭服务规范新标准。完善两岸婚姻家庭服务联动机制,在全国第三家成立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近两年办理入台程序、涉台新生儿落户等服务事项550余件。共成功承办8届两岸婚姻家庭论坛,打造两岸婚姻家庭交流金字招牌。自1989年大陆首对两岸婚姻在厦门缔结以来,全市已办理涉台婚姻登记3100多对。
创新基层治理融合“平潭模式”。平潭在全国首创台湾社区营造师职务,在全省率先实施台胞竞选担任实验区村(居)委会副主任职务,累计引进近100名台湾社区营造师参与社区治理,构建“村(居)干部+台湾社区营造师+志愿者+民众”的基层治理融合“平潭模式”。《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探索海峡两岸融合发展新路 建设两岸融合发展示范区的意见》出台后,先行先试,在全省率先成立首个由台胞担任法定代表人的社会组织,作出两岸基层融合新示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