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荣生副厅长出席福建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第二场新闻发布会
来源:福建省民政厅 时间:2020-11-24 10:14

发布会现场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荣生

  11月20日,福建省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新闻发布会(第二场)在福州举行。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赵荣生通报了“十三五”以来福建省民政事业发展成就、“十四五”福建省民政事业发展思路和规划编制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十三五”以来福建民政事业发展成就

  回顾过去五年,全省民政系统在省委和省政府的领导下,大力践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理念,坚持聚焦脱贫攻坚、聚焦特殊群体、聚焦群众关切,认真履行基本民生保障、基层社会治理、基本社会服务等职能,民政事业取得重大进展和新的突破,有力服务了全省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一是脱贫攻坚兜底保障更加坚实有力。全面实现社会救助城乡一体化;全省城市和农村低保平均标准由“十二五”末的5736元/年、3406元/年统一提高到8260元/年,分别增长44%和143%;城乡特困人员供养标准由“十二五”末的每人每年6544元提高到15552元,增幅达138%;救助金额3000元以下的全部下放由乡镇(街道)审批发放。

  二是养老服务加快发展。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加快形成,养老服务基本覆盖城市社区和70%建制村;全省养老机构和设施总数达1.4万个,各类养老床位总量由“十二五”末的15.5万张提高至24万张,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由“十二五”末的30.1张提高至36.2张。

  三是基层社会治理展现新活力。社会组织有序发展,全省经民政部门登记的社会组织3.27万个。专业社工和志愿服务力量发展壮大,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由“十二五”末的1.5万人增加至4.7万人,注册志愿者516.8万人,占居民人口比例的13%。慈善事业发展更加规范有序,5年来,全省慈善组织共募集款物逾120亿元,受益群众800多万人次。

  四是基本社会服务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面进一步扩展,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71%。在全国率先出台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实施意见,全省有8262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保障。建立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和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制度,每年惠及残疾人69万人。基本殡葬服务更加惠民利民,节地生态安葬率提升至76%,火化率多年位居全国前列,达99.8%。

  “十四五”福建民政事业发展思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十四五”规划《建议》就增进民生福祉,改善人民生活品质,加强民生兜底保障提出了一系列重要要求和重大举措,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全省民政系统将以学习贯彻全会精神为统揽,围绕全面推进福建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的目标,着力构建三大体系:一是构建基本民生保障体系,加快形成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制度健全、政策衔接、兜底有力的综合救助格局;二是构建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加快形成体系完备、共治共享、和谐有序、群众满意的基层社会治理格局;三是构建基本社会服务体系,加快形成优质、高效、便捷的基本社会服务格局。推进六大重点任务:即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升养老服务质量”“提高社会治理水平”“强化儿童福利保障”“增强基层服务能力”“推进智慧民政建设”。

  “十四五”福建民政事业发展规划编制情况

  为编制好“十四五”福建民政事业综合规划和养老服务专项规划,省民政厅邀请高校、科研院所专家,开展了22个民政重点课题的规划研究;先后召开两次厅党组专题会议和二十余次专项业务研讨会,研究规划具体编制工作;围绕筑牢民生兜底保障底线、构建基层社会治理新格局、推进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着力发展基本社会服务、助推老区振兴发展等重点规划内容,由厅领导带队深入一线开展调研,倾听基层建议,同时,在厅网站、厅微信公众号开设“十四五”规划意见征集专栏,广泛收集社会和群众意见。目前已完成初稿起草工作,正进一步完善规划文本,也希望新闻媒体和社会各界人士都能够提供宝贵的意见建议。

  人民网记者:

  群众对养老问题越来越关注,在刚才的发言中省民政厅的领导提到,“十四五”规划期间,福建省将“提升养老服务质量”,能否进一步做个介绍?

  赵荣生:

  十四五”期间,我省人口老龄化是加速发展的时期,预计到2025年,我省60周岁以上老年人将超过750万,占人口比例接近20%,也就意味着5个人里面就有一个老人。随着人民生活品质的提高,老年群体多层次、多样化的服务需求持续增长,养老服务将由“老有所养”向“老有颐养”转变。下一步,我们将围绕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政策制度,加快补齐供给短板,提升服务质量,促进养老事业持续健康发展。

  一是加强统筹规划和顶层设计,在居家社区、机构养老、农村养老等方面细化相关规划、规则、规范,完善涵盖设施、服务、管理和保障等标准体系,进一步破解养老服务的“堵点”“难点”。

  二是补齐养老设施短板,推进建设“五个一批”项目,第一,建设一批养老服务兜底保障项目,至2025年,每个县(市)建有至少1所老年养护院;第二,建设一批普惠性养老项目,2020-2022年,全省每年新增普惠性养老床位至少5000张;第三,建设一批家庭适老化改造项目,2020-2022年,每年补助1万户经济困难的高龄、失能老年人家庭适老化改造;第四,建设一批老年人助餐点项目,2020-2022年,全省每年建设至少10所长者食堂、100个老年人助餐点;第五,建设一批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端养老项目,至2022年,每个设区市至少打造一个医养康养相结合的高端养老项目。

  三是培育发展养老服务新模式,加强社区(村)互助养老服务设施建设,打造“15分钟养老服务圈”;支持养老服务与文化、旅游、餐饮、体育、家政、教育、健康、金融、地产等行业融合发展,扩大养老服务供给,促进养老服务消费;发挥各类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社区工作者、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等作用,开展“1+1”结对帮扶服务;持续开展智慧健康养老产品及服务推广目录和智慧健康养老应用试点示范,形成一批在全国有影响力的智慧养老品牌。

  福州新闻广播记者:

  “十四五”期间,福建省在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方面有什么新的举措?

  赵荣生:

  随着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后,社会救助的重心重点将由脱贫攻坚兜底保障,转入到做好低收入群体的服务保障和防止返贫工作。我们将围绕中央提出的“切实做到弱有所扶、难有所帮、困有所助、应助尽助,把困难群众的民生底线兜住兜牢”的要求,不断完善社会救助制度,扩大救助覆盖面,提升救助效率,进一步织密筑牢基本民生保障安全网。

  一是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以增强社会救助及时性、有效性为目标,加快构建综合救助格局,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的救助制度体系。

  二是提高社会救助的可及性。进一步完善低保、特困和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持续扩大社会救助覆盖范围;加强与乡村振兴战略衔接,加大农村社会救助投入,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顺应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及时对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提供相应救助帮扶。

  三是打造“资金+物质+服务救助”模式。改变以资金、物质救助为主的传统做法,适应困难群体多元化的救助需求,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等方式,积极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不断提高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