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省召开推进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
来源:福建省民政厅办公室 人民网 时间:2021-10-12 20:09

  10月12日上午,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和省民政厅召开福建省推进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新闻发布会,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三明市委常委、副市长翟超,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赖诗双,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副理事长袁林出席,介绍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人傅毅梅主持发布会。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陈丽华

 

三明市委常委、副市长 翟超

 

省农业农村厅二级巡视员 赖诗双

 

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副理事长 袁林

  陈丽华:福建是著名革命老区, 党史事件多、红色资源多、革命先辈多。全省老区县69个、老区建制村(居)8540个,老区县占全省总面积96%,常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80.6%。在革命战争年代,老区人民做出了重大贡献。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情系老区和老区人民,在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福建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饮水思源,决不能忘了老区苏区人民。要梳理排查、抓紧工作,确保老区苏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批示精神,2019年10月,我们开展了“阳光1+1”牵手计划,目的是引导动员全省千家社会组织参与千个老区村的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一、意义大,是助推老区苏区发展的全新实践社会组织是动员组织社会力量参与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既是我省广大社会组织履行社会责任、弘扬社会正能量的重要体现,也是社会组织发展壮大的重要舞台,更是整合民政资源助推老区振兴发展的切实举措。通过“阳光1+1”牵手计划,社会组织发挥在项目、人才、资金、技术等方面优势,结合老区村实际情况,引导社会资源向老区村汇聚,助推老区村脱贫攻坚、振兴发展。二、措施实,值得推广和借鉴我们秉承“自愿参与、因地制宜、精准结对、共同发展”的原则,采取有力措施,全面推进“阳光1+1”牵手计划。一是进村入户摸底子。一方面,我们对老区村的产业基础、人均产值、资源条件等情况进行评估和分类,最终将其归纳为红色文化、社会治理、助老护幼、森林康养、电商物流、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工贸聚集等8个类别。另一方面,全面了解老区村的需求,其中,扶持产业发展、改善基础设施等发展性需求占比72%,教育医疗救助、扶老助幼等传统性需求占比22%,人文关怀、乡村治理等其他类需求占比6%。我们将老区村的特色和需求发送至各社会组织,动员他们积极认领,确保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结对共建,做到尽锐出战。二是协调联动搭台子。我们积极搭好线上信息发布、线下供需见面、村社联系沟通等三个平台。据不完全统计,双方共开展了4300多次调研活动,营造了人人关心关爱老区村的氛围。比如,省诚信促进会与结对共建的闽侯县仁洲村,连续开展14场次的交流活动,陈伦会长亲临一线了解仁洲村帮扶工作情况,推动各项帮扶措施落地落细。省老促会谢先文会长多次与长汀县水口村、福安市泰康村等2个老区村沟通交流,了解老区村发展现状以及共建需求;省慈善总会叶家松会长多次到仙游县凤顶村调研,了解农村慈善幸福院规范建设等工作情况。三是理清对象结对子。鼓励双方因村因社制宜,选准合作共建项目,确定合作形式,拟制合作方案,确保达到预期效果。比如,省盲人协会在自身需要社会关心关怀的情况下,不忘老区村建设,协调多方资源,主动结对宁化县永跃村。王永澄会长说:“虽然我们不能看见光,但愿意成为一道光。”他多次深入结对永跃村“问诊把脉”,对村里低保户、残疾人等困难村民家庭逐一入户摸底调查,精准了解需求,共同探讨结对共建措施。四是精准施策开方子。各社会组织发动优秀企业家们和爱心人士,实现结对共建的精准匹配,确保每一个方案和计划,都有切实的落地责任人和执行者。比如,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围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利用自身技术优势,为大田县老区村开出了“打造阳光农产品公共品牌,搭建农特产品数字化平台”的“方子”,开展农民主播选拔培养、首届助农直播年货节、助农直播公益行等活动。三、成效好,值得肯定和弘扬截至目前,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开展结对共建工作,形成了产业、就业、消费、技能、公益、专业社工服务等多种结对共建模式;各级社会组织直接投入近2亿元,引导会员企业(单位)投入8.76亿元,生成各类项目4981个,惠及老区村群众278万人(次),产生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从资金投入情况看,3.73亿元用于产业发展,占总投入的35%。培育了名优特水果、茶叶和特色养殖等500多个产业;帮助规划、建设了70多个红色、乡村旅游项目,新增游客160多万人次。比如,武平县黄金果协会引导会员企业投身百香果产业发展,2020年全县种植百香果达2.53万亩,实现产值2.5亿元。从生成项目情况看,大部分社会组织都开展了公益慰问帮扶活动,共生成公益项目3030个,占项目总数的61%。比如,黄仲咸教育基金会常年专注老区贫困学子,每年捐资500多万元公益金,作为全省老区助学扶贫专项资金。从特色项目情况看,我们从关注群众的物质帮扶需求,到关注群众的精神需求、社会认同、自我实现等。全省购买专业社工服务项目167个,有2000多名专业社工、1万余名志愿者参与,为老区村提供村容村貌整治、乡村建设规划、乡村公益文化、留守老人精神慰藉、留守儿童心理辅导等各类服务。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发挥社会力量作用,积极引导和动员更多的社会组织参与“阳光1+1”牵手计划,为推动革命老区的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积极贡献智慧和力量。

  翟超: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及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来明考察重要讲话精神,三明市牢牢把握建设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重大机遇,重点从激活社会组织、慈善组织、社工组织等社会力量出发,推进社会力量服务和融入全市革命老区新发展格局。

  一、牵手合作,实现社会组织与老区村共同发展三明市以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为抓手,率先在全省启动试点,推动社会组织以“项目工作法”为引领,服务革命老区发展。一是绘好“施工图”。从红色文化、社会治理、助老护幼、森林康养、电商物流、特色种养、乡村旅游、工贸聚集等八大类方面进行需求细分,通过“一张表格,双方对接”方式,推动老区村提出需求、社会组织认领需求,制定“六帮六促”具体帮扶措施,提供慈善帮扶、产业帮扶、技术帮扶、教育帮扶、医疗帮扶、文化帮扶等服务。目前已列出需求帮扶事项达570项,能够提供服务事项达1210项,意愿参与社会组织数量达997家。二是织密“联动网”。通过“主动上找、横向推动、向下延伸”方式,在网络新媒体、微信公众号上将老区村基本情况、合作产业简介、牵手社会组织意向类型等内容制作为需求展示件,让全市社会组织从展示平台上“采购式”找寻可对接需求;从参与状态、参与能力方面将市级社会组织分为四个层次,定向推送信息,邀请符合条件社会组织参与需求座谈;发挥基层社会组织作用,引导县级社会组织及其会员通过现场勘查、项目洽谈等方式进一步了解老区村需求。三是结成“幸福对”。实行自愿双向选择,采取“一对一”“多对一”“一对多”等结对方式,引导社会组织与老区村因村因社制宜,结合“百企帮百村”等行动,推进社会组织与老区村进行合作共建。目前全市共有183个社会组织与152个老区村牵手结对,累计投入结对帮扶资金1476万元,开展帮扶活动102场次,涌现出市光彩事业促进会、沪明乡亲联谊会等先进社会组织。二、汇聚资源,推动慈善助力老区苏区共同富裕三明市发挥慈善力量参与第三次分配的重要作用,促进慈善供需精准对接。一是推动“三个一批”计划。实施“慈善手拉手”专项行动,着力实施一批省级慈善项目、精准对接一批慈善需求、开展一批慈善宣传活动,在全市推动实施“心动八闽”“八闽点睛行动”等慈善活动,2020年以来,共帮扶困难群众3800人次800余万元,募集各类慈善资金约5500万元,各本土慈善组织将慈善需求转化成93个慈善项目。二是探索“慈善+救助”模式。打造慈善帮扶公共信息平台“三明帮帮忙”,按照“线上+线下”运作方式,依托市困难家庭精准帮扶中心,为困难群众寻求慈善帮扶、社会力量支持慈善项目提供对接渠道,开展掌上捐赠、网络众筹等新型服务,实现点对点、精准化行善。2020年以来,累计帮扶城市困难家庭4219户6127人,发放各类帮扶资金1.2亿元,链接社会帮扶款物195.9万元。三是积极打造慈善品牌。全市各慈善组织积极响应“善行八闽——公益慈善项目大赛”等成果展示平台号召,立足优势、争当示范,涌现出一批以点带面、典型引路的经验做法。2020年来,宁化县葛藤凹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沙县慈善总会等17家慈善组织的慈善项目获得表彰,“慈善食堂”“乐龄学堂”等一系列优秀经验做法获充分肯定。三、创新模式,提升社会工作参与社会治理能力三明市通过强化社工人才队伍和基层服务机构建设,推动社会工作为老区苏区发展提供有力支持。一是完善社工“四级网络”。构建社工总站、区域性中心社工站、乡镇(街道)社工站、村居社工服务点“四级网络”,明确六大类 29 项服务,夯实基层为民服务工作。2020年以来,已建立社工总站5个,52个乡镇(街道)实现社会工作服务站覆盖,设置村级社工服务点460个,共配备社工110余名。今年6月9日,全省乡镇(街道)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在三明市召开,宁化县“1458”社工站发展模式获民政部、省民政厅肯定并在全省推广。二是着力推进“三社联动”。推动以社会工作者为主导、社会组织为载体、城乡社区为平台的社会工作服务模式,按“政府扶持、社会承接、专业支撑、项目运作”思路,各社工机构向特殊人群提供精神慰藉、资源链接、能力提升等专业社会工作服务。2020年以来,积极促成33个“三社联动”试点项目,累计服务群众6200人次。三是创新“社工+志愿者”模式。创新“菜单式”志愿服务管理模式,通过社工机构公益招募志愿者、志愿组织聘用社工、志愿者报考社会工作师等方式,发挥社会工作者专业优势和志愿者人力资源优势。目前,实名认证志愿者中具有社工资格证达420人,以社工组织为依托的志愿者团体达40个,各社工组织累计开展志愿项目61105个,项目服务总时长超509万小时,打造出“长者食堂”“婚姻+家庭辅导”等优秀“社工+志愿者”品牌。

  中新社记者

  问:福建省民政厅近期组织开展了“阳光1+1”牵手计划十佳案例推选活动,能否请陈丽华副厅长作个介绍?

  陈丽华

  答:感谢中新社记者的提问和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关注。为深入总结经验,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动员引导更多的社会组织积极参与新时代老区苏区振兴发展,我们于今年7至9月份,组织开展了“阳光1+1”牵手计划十佳案例推选活动,经过初步评审、网络票选、综合评审等环节,从报名推荐的近300个结对案例中推选出了福建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牵手武夷山黄墩村、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牵手大田老区村、福州市河南商会牵手罗源县林家村、海沧区福德督导师社会工作发展中心牵手海沧区城中村等十佳案例。入选的案例勇于创新、富有成效、各具特色。具有以下三个特点:一、代表性。全省1232个社会组织和1263个老区村结对共建,省市县社会组织参与数量分别是97家、168家、967家。在评选中,我们坚持“突出重点,全面覆盖”的原则,尽量把最能代表省市县三级社会组织工作成效的案例推选出来。我们推选出来的十佳案例中,省级社会组织案例4个,市级社会组织案例2个,县级社会组织案例4个。二、典型性。十佳案例包括了产业带动、公益慈善、基础设施建设、专业社工服务、互联网销售等共建模式的典型。比如,福建省盲人协会牵手宁化县永跃村,做了大量的公益慈善工作;宁德市老促会牵手蕉城区坑头村,在发展红色旅游产业上做出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邵武市春暖社工牵手邵武市龙斗村是专业社工服务的典型代表;漳浦县企业与企业家联合会牵手漳浦县美林村,在老区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惠安县校园服饰装备行业协会牵手惠安县彭成村,帮扶老区村群众就业;武平县慈善总会牵手武平县大禾村,帮助壮大“红色”“绿色”产业。三、可推广性。十佳案例的经验做法都是结合老区村的实际,根据老区群众的需求开展了结对共建工作,为其他老区村和社会组织结对共建提供了可复制、可借鉴的经验做法。我们在推广宣传“十佳案例”的同时,将收集百个优秀案例并编集成册,供各地学习借鉴、互促共进。

  福建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福建老区苏区的高质量发展。我们诚挚地希望有更多的社会组织和老区村能够参与牵手计划,坚持共同富裕方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为促进老区苏区全面振兴,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工人日报记者

  问:请问翟副市长,在鼓励支持社会力量参与三明市创建老区苏区高质量发展国家级示范区方面还将采取哪些具体举措?

  翟超

  答: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对三明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关心和关注。今后五年,是三明推动革命老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重要机遇期。我市将全面贯彻落实市第十次党代会的具体要求,奋力建设“一区六城”,推动社会力量助力革命老区“五个振兴”,促进社会力量融入革命老区振兴发展大局,主要采取三项措施:

  一是持续完善社会组织参与革命老区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推动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完善现有老区村、社会组织名单和帮扶供需事项名单,引导支持更多社会组织以因地制宜、优势互补为目标,以项目推动实现双方共同发展,在更高层次上完善民生保障体系。抓好签约共建项目协议落地落细,在争取资金的同时,加大对智力、技术等方面支持,按照“授之以渔”的原则,带动老区群众就业增收。深入挖掘社会组织和广大爱心人士参与老区建设的好经验、好做法,深化“阳光1+1”牵手计划工作品牌加强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踊跃参与革命老区建设的良好氛围。

  二是持续激发慈善组织促进革命老区共同富裕活力。大力培育发展慈善组织,打造慈善品牌,依托慈善行业组织,探索多样化捐赠和募捐形式,强化慈善行业监管,畅通慈善组织参与慈善事业渠道。进一步打造“慈善+救助”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持续发挥市级困难群众帮扶中心作用,发展多元化“慈善+救助”模式,重点推广“三明精准帮扶”小程序,完善公益慈善和救助帮扶事项“掌上办”“指尖办”移动端功能,创新“物质+资金+服务”救助方式。深入推进“慈善手拉手”计划,推动慈善服务从传统救助领域向科技、教育、文化、扶持创业就业、老年产业等领域拓展。三是持续创新社会工作服务革命老区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以规模化社工站夯实基层为民服务工作平台,实现乡镇(街道)社会工作服务站全覆盖,做到村和社区都有社会工作者提供服务,并持续提升机构专业化和规范化水平。健全社会工作者、社会组织、社区“三社联动”机制,积极探索“五社联动”,扩展社会工作服务领域,推动在革命老区形成多元参与、协商共治和良性互动的基层治理新格局。依托高校、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社会组织孵化基地和民政服务机构等单位,完善“社工+志愿者”协作机制,提高持证上岗社工人才的质量和数量,鼓励志愿组织从业人员积极报考社会工作师,建立一支门类齐全、结构合理、专业精湛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

  福建新闻广播记者

  问:我们知道,无论是在脱贫攻坚时期,还是在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时期,农业农村部门组织推动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振兴发展上都发挥了自身职能优势。请省农业农村厅领导介绍一下,近年来这方面主要开展了哪些工作?有哪些成效?

  赖诗双

  答:2021年6月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规定,各级人民政府要“鼓励、支持人民团体、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等社会各方面参与乡村振兴促进相关活动”,明确将社会组织作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参与力量。近年来,省农业农村厅积极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全省“百镇千村”乡村振兴试点示范建设,取得了很好成效。早在2019年11月,省扶贫办就协同省民政厅联合制定“阳光1+1”牵手行动方案,大力推动涉农社会组织参与牵手行动,为社会组织帮扶老区苏区村发展提供平台、创造条件。2020年5月,我们又在全省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牵手行动签约仪式上,要求各级扶贫部门一如既往配合民政部门健全联动机制,帮助解决工作中的具体问题,共同构建政府和社会协同推进的大扶贫格局。

  我们的主要做法与成效包括三个方面:一、支持社会组织帮助老区苏区村精准脱贫。脱贫攻坚时期,我省确定的2201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中,老区苏区村就占了2185个。我们及时将这些老区苏区村的脱贫攻坚情况提供给有意向的社会组织,帮助他们精准对接。同时,积极指导社会组织坚持“输血+造血”“扶贫+扶志扶智”相结合,因村施策、把脉开方,确保帮扶帮到点子上。目前全省共有126个涉农社会组织,与129个老区苏区村开展结对帮扶。比如,我厅主管的原省扶贫基金会、扶贫开发协会深入宁化县淮土镇团结村实地考察、走访慰问、听取意见,形成“送政策、送资金、送信息、送技术”等“四送”模式,有效解决了该村政策对接不顺畅、信息掌握不及时、发展产业缺资金技术等问题,促进农民增收脱贫,全村贫困户人均收入从2014年的不足3000元增加到2020年的14690元,极大增强了农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二、支持社会组织推进老区苏区村产业振兴。全省涉农行业协会商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与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经营主体开展对口帮扶服务,着力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建立产业发展基地,推动培育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助力农民共享全产业链带来的增值收益。比如,武平县百香果协会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通过“技术引路带动农户共建”“销售引流促进产销共引”“品牌引领致力百姓共富”“信息引导推进资源共享”的“四引四共”模式,带动当地农民脱贫致富。2020年全县种植百香果2万多亩,产值达到2.5亿元。三、支持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苏区村宜居建设。老区苏区的生态优势明显,但农村人居环境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为此,我们发动各级社会组织积极参与老区苏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支持设施建设和运行管护,推进基础设施与特色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有机结合,共同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比如,福清市在全市各村成立乡贤促进会494个,2018年以来共筹集资金8.9亿元,投入农村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一革命四行动”的建设中,推动当地村容村貌焕然一新,农民生活品质不断提升。

  当前,“三农”工作重心已从脱贫攻坚历史性转移到乡村振兴。我们将继续全力配合民政部门,探索社会组织参与乡村振兴的新领域、新方法、新途径,为全面推进老区苏区乡村振兴贡献更大力量。

  福建法制报记者

  问:请问省公安民警英烈基金会,在帮助对接的老区村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具体事,取得了哪些进展和成效?作为“阳光1+1”牵手计划的参与者中有什么样的收获?

  袁林

  答:根据省民政厅、省扶贫办关于开展这项活动的通知精神,以及省公安厅的贯彻意见,我会积极响应,主动参与。我会牵手的对象是武夷山市崇安街道黄墩村。黄墩村是一个老区村,在革命战争年代的1933年至1935年,曾是中共崇安县委、县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也是当时重要的革命暴动地,红军烈士和革命先辈多达70余人,有着浓厚的红色历史沉淀。但村里的基础设施薄弱,经济发展水平还很一般,村容村貌比较脏乱。

  针对黄墩村的现状,为了扎实有效的开展活动,我会从五个方面来推进工作:一是建好“红园”打基础。我会先期出资建设了集红军纪念墙,红军纪念广场和纪念亭为一体的“红园”项目,以此为契机和突破口开展脱贫和帮扶,今年上半年就接待参观者3千余人次,不仅弘扬了红色革命精神,也实现了旅游创收;二是争取资金助振兴。我会分两期投入100万建设外,还协助一起争取到省级美丽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文旅等各类项目资金2200余万元,目前已投入1400余万元,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三是带动社会力量齐帮扶。我们联系省社科院,找准“初心圣地”的红色历史定位,提升了红色文化品牌价值,联系武夷山职业学院与黄墩建立“校村实践基地”,实现人才培养和服务乡村双赢,联系社工组织开展红色史实、故事的讲解员培训,建立旅游服务志愿者队伍;四是挖掘内生动力迸活力。努力帮助村干村民转变思想观念,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为巩固扶贫成果和项目建设,为衔接乡村振兴持续发力;五是深入后续帮扶扩成效。今年,黄墩已被列入全省公安红色教育基地,武夷山市文旅精品线路,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红色文化参访点。同时,我会的第二期五个帮扶项目也已经启动。项目实施以来,活动已初见成效,黄墩村的红色文化得到了大力弘扬,基础设施得到了明显改善,村容村貌得到了初步改观,乡村产业得到了逐步发展,村民幸福感显著提升,黄墩村村民的思想观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从被动接受帮扶到主动思考发展路子。随着项目的推进,预计黄墩村今后每年可吸引近万名游客和参访者。“阳光1+1”牵手计划行动实施一年半以来,我们的活动体现出四个突出特点,一是以“红”对“红”。我会将服务公安英烈的业务特性与黄墩村红色革命文化资源丰富的特色相结合,打造“武夷山初心圣地”红色文化品牌。二是以“红”带“绿”。以红园红色旅游项目为支点,推动校村共建实践基地,培养讲解员和网络营销人才,开辟农特产品销售渠道,带动绿色产业发展。三是以“1”撬“N”。强力宣传,争取多方资金支持,带动多家单位参与,形成“1”十“N”帮扶合力,有效撬动美丽乡村建设。四是以“鱼”促“渔”。以有限的对接帮扶,催生无限的内生动力,变“输血”为“造血”,发挥黄墩村主体作用,持续、稳步、顺畅地推进美丽乡村建设。我会在参与“阳光1+1”牵手计划行动中,深感这项行动与乡村振兴工作的衔接起到了积极的示范作用,意义十分重大。作为社会组织一分子,积极参与这项行动更是义不容辞的社会担当。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在省民政厅等相关部门的具体指导下,进一步与黄墩村深度融合对接,为推动乡村振兴行稳致远作出我们的贡献。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