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有福 | 街巷寻古
来源:整理自漳州市民政局、福建日报、漳州文旅微信公众号等 时间:2025-10-06 20:16

  

  芗城区位于福建省南部九龙江西溪、北溪夹峙的漳州平原。“芗城”因芗江而得名。芗江,原指九龙江北溪(今芗城区浦南镇至龙文区郭坑镇扶摇村以东)一段河流。明嘉靖《龙溪县志》载有“芗江书院”,即位于该段江岸,其附近有一古渡口,称芗洲渡(明嘉靖《龙溪县志》)也称香洲渡(清乾隆《龙溪县志》)。随着年代变迁,芗江涵盖河段逐渐扩展,至民国时期,九龙江西、北溪流经漳州城附近段落均被称为芗江,芗江也成为漳州城的代称。顺理成章,芗江萦绕的城市则被称为芗城。

  今芗城地名专指漳州市区,也可为芗城区简称。芗城境地原属龙溪县管辖。南北朝梁武帝天监年间(公元502-519年)设龙溪县,县治置于今龙海市颜厝镇古县村,芗城一带即属该县管辖。自梁大同六年(540年)置龙溪县,始有龙溪县城关。龙溪县唐开元二十年(732年)以前隶属泉州(治在福州)。开元二十一年(733年)隶属福建经略使泉州(治在今泉州)。开元二十九年(741年),龙溪县由泉州割属漳州。此后,隶属不变。唐贞元二年(786年)州治迁入,龙溪县城关遂得名漳州。沿至1951年6月,析龙溪县城关置漳州市(县级)。以后,境域逐渐扩大。至1960年8月15日,龙溪县和海澄县合并为龙海县,龙溪县撤销。1985年9月21日,漳州市升级为地级市,原漳州市辖地改置为芗城区。

  芗城自唐贞元二年(786年)始为历朝漳州附郭,州、府的所在地。民国初为路、道驻地。民国7年(1918年),为闽南护法区首府所在地。民国15年为漳州政治监察署驻地。民国21年4月,为闽南工农革命委员会所在地。民国22年,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龙汀省治。民国23年,为第六、第五行政督察区驻地。芗城一直是龙溪县县治,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为龙溪地区专员公署、漳州市人民政府所在地,是漳州市的中心城区。

  芗城,系漳州主城区,拥有1300多年历史。核心瑰宝漳州古城,面积约53公顷,堪称唐宋城池的“活化石”。它完整保留了“枕三台、襟两河”的自然格局“以河为城、以桥为门”的独特形制“九街十三巷”的街巷脉络。古城中心轴线、府衙轴线穿越时空,至今可见。

   九街

  府口街 即是漳州人再熟悉不过的台湾路,老街地处市中心,曾经是漳州府衙连接出入城区的必经之地,明清时期称府前街,清末民初百姓们也称府口街。街道在援闽粤军入漳时期被改名始兴路,民国34年(1945年)抗战胜利后,始兴路更名台湾路。

  十字街 今新华西路与北京路交叉处。古十字街是道口、渔头庙、东铺头和市仔头四条街的交汇处,自古至今都是漳州城的商贾聚集地段。

  

  

  雨伞街(右)与共和路叉口。路口为明代五星聚奎石牌坊

  雨伞街 台湾路东段,这条街西端与马坪街衔接,东端与北京路接连。这条街曾经聚集众多雨伞厂、店,制售油纸伞,享有盛名。新中国建立后,漳州雨伞厂就设在这条街,后来纸伞逐渐被淘汰,雨伞街街名也慢慢被淡忘。

  丝线街 位于今日新华西路东段,邻文昌门。街道在过去的月城内、东城门入口至草花街口为止。民国时这条街云聚多家丝线行店,闻名闽南各县。

  

  探花街 又名公府街。即今日南昌路芗城区政府门口这条道路。相传明代成化间,漳州人谢琏中了探花,曾在这街区立有探花坊,因谢琏家住这里的缘故,人们尊称这条街为探花街。清顺治十三年元月,黄梧被封为海澄公驻扎漳州时,他的府第就建在这条街上,就把探花街改名公府街,或称公爷街。

  十三巷

  尚书巷 位于东铺头,今新华西路的中段。相传明代正统年间,潘荣升任户部尚书,巷头曾立有宫保坊。明代成化年间潘荣的府第建造在这条巷内。潘尚书府,建筑宏伟,现仍保存部分厝宅。

  

  位于新华西路北一街的潘荣府第

  给事巷 东接平等路(原名草花街),西通北京路(旧称渔头庙)。明正统年间,潘荣中进士,天顺年间任吏部右给事,嘉靖年间,朝廷在渔头庙(北京路)立了都宪坊,旌表潘荣的功绩。因此这条巷叫给事巷。古时的都宪牌坊和给事府第已无处可寻了,给事巷西段也不通渔头庙(北京路)。

  漳南道巷 南接台湾路,北边交接芳华横路,本来这里是漳南道署。据府志载,漳南道在府卫二署之间,过去府、卫、道共同由一鼓楼门出入,旧名卫口。据说这道署是元代廉访司分司的故址。明洪武三年知府潘琳建为按察分司,成化七年改漳南道署。后来道署迁革,署址拆建为民居,漳南道巷名沿用至今。

  振成巷 又名枕头巷,东接青年路,西至钟法路。原来巷西有座南合庙,奉祠闽南王。巷中南侧存有文保单位比干庙(林氏宗祠),北侧的汪春源故居保留完好。

  山顶巷 在塔口庵与北廓顶的中段,即现大同路西侧的北边,位于漳州市老年大学东侧。旧时山顶巷内有座太阳公庙,善男信女络绎不绝。传说太阳公庙其实是明末遗臣集资所建,奉祀的是明崇祯皇帝。

  卫内巷 现被芳华横路截为两段,一段在芳华横路南侧,现在叫华南小巷,巷头是卫口街,现名台湾路。另一段在芳华横路的北侧,现名芳华里。这里本来是漳州卫的衙门,以后历朝对卫的设置有所变革。卫署变迁,逐渐改为民居,但卫内巷名称却一直流传下来。

  

  北京路旧街景

  甘蔗巷 是大同路与民主路之间一条通巷。大同路原名北桥街,过去曾立有“太史坊”“参政坊”“理学名臣坊”“三世柱史坊““龙章褒宠坊"等,这些牌坊都在这条巷附近,加上这条巷笔直如甘蔗而得名。现在甘蔗巷已不复存在了。

  图龙巷 位于现胜利西路与大通北路交叉路口东西两边的一段。这条巷东接北桥街,西邻镇台街。据传旧时这里住的都是官宦之家。民国初拆城后,图龙巷扩建成了公路。

  丹芝巷 取自丹霞、芝山两兼而得名。丹芝巷西通市仔头(今北京路),往北可通新华西路的麒麟巷,往南是炮仔街。因城市建设,其中一大段建设侨芗戏院和宿舍,这条巷早已不在了。

  杨老巷 又名洋老巷,东接青年路,西连接南台路。杨老巷原系明代名臣杨联芳的故居,因而得名。

  箭弓巷 箭弓巷东端巷口是大通北路西侧,西边巷口紧靠漳州一中的墙围。漳州一中原是镇台衙门的旧址,这条巷就是镇台制造箭弓的地方,巷道略呈弧形。随着旧城改建,箭弓巷已不存在了。

  

  旗袍女子在芳华里巷口打卡

  乌衣巷位于青年路与大通北路三叉处,过去有名的柯衙内就在这条巷头的东角,现在拆建为印刷厂的宿舍。据说,过去这条巷的东侧有王、谢两姓的祠堂,谢探花也立牌坊于此。

  经历巷 位于现芳华北路西侧,是中山公园西侧的一条巷。经历巷名称起源于漳州府署经历司的旧址。

  清顺治十二年海寇陷漳,漳州府署被全部拆毁。到康熙十年,府堂重建,而府署两旁的公廨,已建成民房,府署西侧的理刑、经历等司的旧署,也改建为民居。经历巷的旧名沿用至今,已有三百多年了。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