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安区地处福建省东南沿海,位居厦漳泉闽南“金三角”中心地带,北与泉州市的安溪县、南安市交界,西北与漳州市的长泰县接壤,东连翔安区,西南接集美区,南面隔同安湾与厦门岛湖里区遥遥相对。
建县时,是尚未开发的海滨地带,文化、经济落后,社会秩序也不够安定。因此设县时都采用“安”字,以寄托人们的愿望。同安县治所在地,古名大同,城东的梅山,古名同山,采用“同”系以“安”,取“同山安宁”之意,作为县名沿用至今。
同安别称“同山”“同邑”“大同”“银城”“银同”“银邑”“铜鱼”,同安古城东西广南北狭形似银锭,故名。县城东溪、西溪交汇处有石形似鱼,色若铜,名“铜鱼石”,另一石“金车石”,朱熹题刻“中流砥柱”;传朱熹谶曰“铜鱼水深,朱紫成林”;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盖铜鱼亭。“铜鱼”是古同安文明象征。
西晋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东安县为晋安县并析置同安县地。“同安之名始此”。是年复省入晋安县。南朝宋泰始四年(公元468年)为晋平郡晋安县地。泰始七年复为晋安郡。梁天监元年(公元502年)分晋安郡置南安郡,同安属其地。隋为南安县地。唐贞元十九年(公元803年)析南安县西南四乡(永丰、绥德、明盛、武德)置大同场。唐乾符三年(876年)析武德乡立武德场。五代后唐长兴四年(公元933年)王延钧称帝,升大同场为同安县,县始建,属清源军节度。宋改清源军为平海军,仍属之。元属泉州路。明、清属福建省泉州府。辛亥革命(1912年)后,同安县隶属南路道,1914年属厦门道。1928年直属福建省。1934年属福建省第五督查区,翌年改属福建省第四专员公署。1949属中华人民共和国华东军政委员会福建省第五行政督查专员公署。1950年3月改属福建省泉州行政督查专员公署(同年7月改为晋江专区)。1958年10月划归厦门市。1970年8月再划属晋江地区。1973年9月划归厦门市至今。1996年11月国务院批准同安县改同安区,1997年4月正式撤县改区。2003年4月析东部大嶝、马巷、新圩、新店、内厝5镇置翔安区。
古同安,今厦门
同安自古就是闽南地区的几何中心
同安城作为大同安的心脏
她的每一条街巷都代表了那个区域
那个时代的文化、潮流、特色……
↓↓↓
中山路
中山路原为安溪龙门、大坪至同安两条古道在小西门汇合后进入同安县城西门内的一段古道。中山路的繁华是从1985年以后开始的,那时洗墨池已被改建为农贸市场,中山路进行了拓宽建设。沿路有原石油公司、银城商厦、原同安医院(今同安区中医医院)等单位。许多国营、集体、个体的商家竞相在此开店,店面林立,人头攒动,昼夜喧闹。
同安县衙旧址内有一座朱子书院
县前街
县前街,今称县口路,因其位于同安县署门前故名。明万历年间(1573-1620)开辟县前街,这是同安第一条集中买卖货物的街市,故后世称之为“同安第一街”。新中国成立后,县前街易名称“关帝宫”。“文革”期间,“关帝宫”地名被取消,纳入三秀路。1986年,同安县政府正式命名为县口路。
士字街
士字街,即以今三秀路为上横、后城路为下横,加县口路为中竖构成的“士”字形街道。据民国《同安县志》记载,清乾隆初年,县令唐孝本将县前街发展为“士字街”,成为当年城内的交通商贸中心(一直到1926年拆城墙建马路后,交通商贸中心才转移至西门十字口)。
同安钟楼
同新路
同新路始建于1926年,1930年纪念庄尊贤、潘节文二烈士的钟楼建成,故此地称为“钟楼口”。20世纪70年代扩建,至80年代成为同安较宽的道路,命名为“同新路”,曾辟为农贸市场。1985年至90年代中期,马路中央辟为小商品市场一条街,取名为“钟楼商场”。
大横街
大横街北起临西安路的亨泰药店,南至松柏林街的三角窗,因连接西安路左右的街道有两条,故大者称“大横街”,小者称 “小横街”。大横街的商铺大部分沿护城河外侧而建,这条街于清至民国时就已成商业老街,是古同安中医药业的集中区。
西安路
西安路因西安桥得名。“西安”二字源于当年建桥人许宜,号西安。西安桥建成后,逐步形成街市,与相邻的水运便利的松柏林街,形成一个大商圈。因处于县城西门外,故名为西门市,清末民初称其为西门大街。1926年拆城墙建马路,西门大街与三秀路、南门路、中山路贯通,促进了街市的繁荣。
南门路
据县志载,清初即有南门市,民国时已发展为南门街。1926年毁拆城墙筑马路,取名城边街(即南门路),迅速发展为店铺林立的商业街。1928年铜鱼桥重修,改名南薰桥。桥位于县城南门出口,南薰桥也称“南门桥”。因清代在县城西门外至西安街已建有西门大街,故把城边街改称为南门路,沿用至今。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