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美区位于福建省厦门市西北部,是系泉、漳交界地带,也是中原人“南渡”落脚地、闽南人“下南洋”“过台湾”出发地,以及海外侨胞和港、澳、台胞的主要祖籍地之一。凭借天然的苎溪水系勾连文江、鳌江、银江和浔江,让集美拥有“集美湾”“马銮湾”“杏林湾”三大财富港湾;再加上开辟于西汉、兴盛于宋元,贯穿全境、直通漳泉的古老驿道,自古就有便利发达的水陆交运系统,得以奔向海洋,交通远方。
早在元代建造的陈氏宗祠砖刻“铭文”中,就有“集美”的称呼;明天启年间,进士陈文瑞认为地名“浔尾”不雅,以闽南方言白读谐音雅称“集美”。但真正让世人接受并叫开来的,则是在民国之后,即随着陈嘉庚创办的集美学村闻名世界。
集美区域原先隶属同安县。远古时候,集美区西部的灌口镇即有新石器人类活动。夏商时代,集美区域生活着持南岛语言的闽人,属浮滨文化范围。战国中期,从浙江、闽北南下的越人来到集美区域,与闽人融合成闽越人。
唐朝贞元十九年(803年)析南安县西南4个乡置大同场,包括明盛乡;自五代同安建县后一直属于其下辖的明盛乡,为全县三乡之一,辖仁德、安仁、积善三里。宋同安县下辖3乡33里,后并为27里,再缩为11里,其中仁德、安仁、积善(以上属明盛乡,仁德、安仁两个里均在现在的集美区范围内)。从宋代一直到民国,明盛乡大致范围基本不变。
1953年11月3日,集美乡划入厦门市,改乡为镇。1957年7月28日,灌口区11乡由同安县划属厦门市,合集美镇、灌口区11乡和岛内的禾山区成立厦门市郊区。
1987年7月6日,郊区易名集美区。
2003年8月,杏林区所辖的杏林街道和杏林镇(后改为杏滨街道)划归集美区。集美区现辖集美、侨英、杏林、杏滨4个街道和灌口、后溪2个镇。
01 杏林
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满园深浅色,照在绿波中。
唐朝诗人王涯的这首《春游曲》,为我们展现了一幅古时春景:在栽有万棵杏树的江边,一夜春风催花开,粉的、红的、白的,满园杏花映照着一江春水;江边杏花林,水中杏花影——这是何等迷人的情景啊!这样的诗意所在,曾经就在杏林湾。
古时,杏林湾为江河交汇之地,苎溪水自石兜而来,与厦门海汇为银江。江岸边,明代已有茂密杏林。据《集美区志》载,明永乐二年(1404年),充军汉子周延滨途经此处,被 “春江杏花图” 吸引,遂携族定居,成为杏林周氏一世祖,所居周家村以景名“杏林”,雅称“杏苑”。
民国十年(1921年),杏苑学校(今杏苑小学)成立。为保障办学经费,乡人周文煌在马来西亚安顺设周氏谦泰公司,定期汇款。1925年,该校已配备童子军服、鼓乐队、图书阅览室及体育室,师资雄厚,名闻遐迩。
此后,“杏”之名号在集美渐广,衍生出杏林湾、杏林公社、杏林镇、杏林街道、杏林工业区、杏林区、杏林台商投资区;杏林东西南北路、杏苑路、杏滨路、杏前路;杏林中学、杏南中学、杏西小学、杏北小学、杏东小学……
遗憾的是,杏林后来竟无半株杏树。幸有爱杏者接续传承,2008年,占地6.76 平方公里、有“水上大观园”之称的厦门园博苑,于苎溪末梢杏林湾水域建成,园内设“杏林书院”,复刻夫子“杏坛”及鲁地亭台楼榭,延续“杏”之文脉。
02 侨英
集美区侨英街道
位于天马山南侧
左右拥抱杏林湾与同安湾
是进出厦门岛的咽喉
街区也是厦门经济特区跨岛发展的桥头堡
侨英很“旧”,厚重的侨乡底蕴和悠久的学村文化,是集美发展中不可忽略的人文积淀;侨英也很“新”,她是集美区最年轻的街道之一,2001年成立至今刚满22周岁。
厦门侨英是众多台侨胞祖籍地,堪称“半部集美台胞史”的承载者。天马山下,700余年历史的金鞍山寺与李氏宗祠,是兑山人的骄傲——这里曾孕育三位抗日名将,获“将军村”美誉。如今每逢节日,大批侨胞台胞返乡谒祖,香火鼎盛。
兑山是集美最古老村镇之一,超四分之三村民为李氏后裔。清末,兑山李氏迁台,繁衍成台湾芦山李氏。1998年,台北芦洲李氏几经周折寻得祖地,此后每年组团回乡省亲。
侨英的对台交流纽带不止宗族祠堂:板桥文化、乐安孙厝文化等历史积淀,使其成为重要文化窗口。200多年前,孙厝乐安孙氏兄弟东渡台湾,在新北、秀朗等地成望族,如今秀朗孙氏每年返乡谒祖。两地孙氏共奉惠应真异大师,农历正月初六、五月初十、九月初七的纪念民俗,已在闽台延续数百年。
如今,侨英既守侨乡传承,又育新兴人文理念,为“人文集美”助力,凝聚海内外力量,助推中国梦实现。
03 灌口
和所有曾经热闹繁华的古驿一样
灌口镇的深青古驿历经沧桑
渐渐静寂然
而作为闽南地区现存最完整的古驿站
它的存在仍然有巨大的历史文化价值
↓↓↓
灌口镇深青村西北侧的深青驿站,是闽南交通史的重要见证者。其前身为南宋漳泉驿道上的鱼孚驿,当时朝廷在同安设大同驿与鱼孚驿(今集美灌口鱼孚村),以完善邮驿设施。元代,鱼孚驿迁至深青村并更名,作为漳泉古驿道中间站,配驿使、士兵50名及骏马50匹,昔日马头铃声中,驿使随时待命传递文书的场景仍可想见。
如今古驿繁华落幕,仅存深青桥与驿楼遗址,经明清屡次修葺得以完整保留。深青桥重修于康熙年间、续建于嘉庆九年(1804年),长25米、宽2.99米、高3.7米,呈五孔四墩形制。正如村民林得时所言,它不仅有历史研究价值,至今仍便利交通,未曾随古驿 “谢幕”。
漫步石桥,古榕映屋檐、群山环伺;驿楼连接旧时驿口街,远方新国道蜿蜒。驿口街前身即古驿道,宋末元初驿站设立后,带动深青村经济繁荣、人口增长,土路铺就石板成街,形成热闹市镇。连接桥与街的门楼刻 “驿站古地”,旁有石碑廊,模糊字迹记载重修往事,引人追忆驿站昔日盛景。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