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安市慈善总会
福安市慈善总会参赛的“产业培育助力乡村振兴”项目荣获第二届“阳光1+1·奋进新征程”福建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创投大赛二等奖。
在闽东山区的深处,有一个名叫占西坑的小村庄。曾经,它是福安市出了名的产业薄弱村,如今却摇身一变,成了乡村振兴的示范样板。
这一切的改变,都源于福安市慈善总会发起的“产业培育助力乡村振兴”项目。三年时间,这个小山村用实实在在的变化,讲述了一个关于希望与成长的故事。
01 缘起:一份调研,点燃深山希望
故事要从三年前说起。那会儿,福安市慈善总会组织专家走了30个产业薄弱村,一路看下来,心里很不是滋味——这些村子大多面临着同样的困境:手里有啥资源说不清楚,产业规划东一榔头西一棒子,想干事的人更是没几个。
“不能就这么看着村子‘消沉’下去。”带着这份牵挂,福安市慈善总会会长林庆枝牵头,组建了乡村振兴服务中心。大家合计着,先找个村子做试点,趟出一条能复制、能推广的路子来。挑来选去,占西坑村成了第一个“试验田”。
项目一启动,团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请农技专家进村。专家们背着工具包,在山里转了好几天,终于摸清了占西坑的“家底”:这里山多田少,可生态环境是真不错,特别适合搞林下经济。
顺着这个思路,一份“量身定制”的产业规划慢慢清晰起来:利用山林资源种铁皮石斛、林下药材;守着传统农耕的底子,发展稻鸭米;再搞点养蜂、养鸡之类的特色养殖。说白了,就是把山里的“土宝贝”变成能赚钱的“金疙瘩”。
02 实干:众人拾柴,全链条服务暖民心
光有规划不行,得让产业真正落地。团队琢磨出一个“支部领办、村委入股”的模式:村党支部带头挑担子,把规划好的项目对接给返乡创业的年轻人,还全程陪着他们干。
农技师定期往村里跑,地里的活儿遇到难题,一个电话就上门指导;爱心企业也来搭把手,帮忙找销路,让村民不用愁“种出来卖不掉”。从资源梳理到产业规划,从落地辅导到产品销售,这一套“全链条服务”,给产业发展上了道“保险”。
随着180万元资金投下去,占西坑的“乡村产业孵化园”慢慢有了模样:120亩铁皮石斛基地绿油油一片,60亩稻鸭米田里稻穗沉甸甸的,200箱林下养蜂箱整齐排列,40亩林下药材基地里藏着不少“宝贝”。
更让人惊喜的是,村里那些闲置的农房、仓库也派上了用场——中华蜂科普基地里能看蜜蜂采蜜,蝴蝶标本科普馆里藏着大自然的奥秘,爱故乡书院里能静下心来读本书。曾经冷清的小山村,渐渐有了烟火气。
03 蝶变:设施跟上了,日子越来越有奔头
产业起来了,基础设施也得跟上。这几年,占西坑的路修平了,停车场建起来了,水电网络通到了家家户户。2000多平方米的接待中心里,能住68人,能容80人吃饭。
这些变化,不光让村民日子舒坦了,还为乡村旅游铺了路。2023年,村里接待了30多万人次游客,营收超3000万元,村财增收56.3万元。13个乡村产业落地,带动了22个村庄发展,307户农户的腰包越来越鼓。曾经差点“消亡”的小村庄,如今成了小有名气的“网红村”,不少人专门开车来打卡。
04 长远:筑牢根基,让好日子稳稳当当
要让好日子长久下去,得有可持续的法子。团队早早想好了对策:和青拓集团、宁德时代等大企业签了供货协议,销路有了保障;建了“青创农产品商城”线上平台,山里的特产能卖到全国各地;还承接了不少单位的培训、研学活动,让村子的名气越来越大。
万一遇到自然灾害咋办?别急,应急预案和救助机制早就准备好了,就为让村民心里踏实。
如今,占西坑成了福建省休闲农业示范点、福建省级产业联合体、福安市党群共富基地。《新华社》《中国绿色时报》《中央电视台》都来报道过这个小山村的故事。
展望未来,团队还打算升级古法酿造坊,建个产业示范基地,让“产业孵化园”带动更多人致富。
从占西坑村出发,这条带着泥土芬芳的乡村振兴路,正在向更多深山里的村庄延伸。它用事实告诉我们:只要找对路子,肯下功夫,再偏远的山村也能迎来春天。这不仅是一个产业振兴的故事,更是一群人用智慧和汗水,写就的乡村振兴新篇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