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政协之友联谊会
宁德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参赛的“‘绿色重建·阳光新生’宁德市政协之友联谊会牵手廷加洋村乡村生态振兴”项目荣获第二届“阳光1+1·奋进新征程”福建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创投大赛二等奖。
2020年郑民生会长、张成慧、陈永清等领导实地调研
暮色中的廷加洋村,曾是一幅“老人倚门望,青年赴远方”的寂静图景。2002年“艾利”台风的重创,让这个村庄历经整村搬迁却未盼来繁荣:杂乱的违建如藤蔓蔓延,凋敝的产业似秋叶飘零,空心化的村落一度在时光里沉寂。
然而,一场由宁德市政协之友联谊会牵起的“绿色重建?阳光新生”行动,正让这里悄然上演一场震撼的“山村蝶变”。
01 四引聚力:让振兴蓝图照进现实
2020年5月,宁德市政协之友联谊会的脚步踏入这片土地。这支带着连续5A级社会组织荣光的队伍,怀揣“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情怀,在一次次调研中埋下振兴的种子。
郑民生会长蹲守田埂与老农深谈,陈永清常务副会长在泥泞村道反复丈量,他们与专家团队共同为廷加洋开出“四引”良方——以党建为灯塔,以规划为画笔,以产业为根基,以文化为灵魂,让红色精神与绿色理念在老区土地上交相辉映。
市政协之友联谊会兼合式党支部和廷加洋村党支部共建,共谋廷加洋村发展
党建的旗帜率先插在振兴一线,支部共建的力量悄然凝聚。乡村绿色课堂里,专家把生态理念化作通俗易懂的故事,一点点浸润人心;“最美庭院”评选中,家家户户拿起扫帚、种下花草,用双手美化家园;巾帼志愿者穿梭在街巷间,连北路戏的悠扬唱腔里,都巧妙融入了环保的倡议。当锄头翻耕土地的同时,绿色观念也在村民心中扎下根,曾经“等靠要”的旁观者,渐渐变成了“齐参与”的主人翁,让绿色的意识在村庄深处生长。
产业区、居住区、耕作区“三区”划分
规划的画笔细细勾勒着村庄的新模样。专家团队与县乡干部、村“两委”踏遍每一寸土地,为廷加洋精准划定居住区、产业区、耕作区的“成长坐标”。废弃的地灾点重新披上绿装,成了村民散步休憩的小公园;崭新的候车亭与步行道向前延展,拓宽着村民的生活半径。夜幕降临,联谊会协调安装的77盏太阳能路灯次第亮起,像繁星缀满乡间小路,不仅照亮了归家的路,更照亮了发展的方向。而看不见的“里子”同样扎实:全村249户完成三格化粪池改造,生活污水、厕所改造实现100%覆盖,地下管网如清洁的静脉般畅通,让村庄既有光鲜的“面子”,更有坚实的“里子”。
智慧农业——5G环境数据监测系统
产业的引擎在绿色理念中转动,让生态资源真正变成“真金白银”。低产茶园经改造焕发新生,650亩茶山摇曳着“福鼎大白”“寿宁乌茶”的嫩芽,年产值跃升至510万元;村党支部领办的葡萄合作社,孕育出独特的“高山晚熟富锌葡萄”,成功跻身“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殿堂。智慧农业的触角深入田间,品控中心严格把关,包装回收制度循环往复,为绿色产业系上了可持续发展的“安全带”,让丰收的喜悦年年延续。
廷加洋村村情村史馆
文化的灵魂在红绿交融中苏醒,让村庄的底蕴愈发深厚。革命老区的红色基因不再尘封,村情馆里的老照片、老物件诉说着过往的荣光与奋斗;村幸福院、老年活动中心、文化长廊拔地而起,成了村民安放乡愁的港湾。北路戏的锣鼓声再次响起,传统唱腔里混着新时代的旋律;党建活动与传统节庆巧妙结合,绿色文化如丝线般,将党建、规划、产业与日常生活紧密缝合,赋予廷加洋独特而坚韧的灵魂,让村民的精气神儿在文化的滋养中焕然一新。
02 五年蝶变:数字里的幸福答案
村民返乡创业兴业,喜获丰收
时间是最好的见证者。曾经污水横流的角落,如今花草摇曳;狭窄逼仄的村道,化作宽阔坦途。2024年的数字格外亮眼:村民人均收入达2.61万元,较2020年增长1.3209万元;村财收入25.6万元,实现超4倍跃升。更动人的是“归巢”的故事——新农人带着技术与乡愁返乡,曾经“空心村”渐渐充盈起创业的活力。
03 振兴密码:双轮驱动的“廷加洋经验”
廷加洋的蜕变,藏着“以人为本、产业为基”的双轮驱动密码:党组织像磁石般凝聚人心,让村民从“看客”变“创客”;绿色理念融入发展血脉,茶园改造、智慧农业等举措,让生态成为产业的“绿色银行”;乡情为纽带引凤还巢,乡土人才库与创业平台形成“人才—产业”良性循环。这里的实践证明:当治理活力与生态红利共振,当乡土情怀与现代产业握手,乡村振兴便有了最坚实的根基。
从台风肆虐后的疮痍,到省级造福新村的绿意盎然,廷加洋的转身,是政协智慧与乡土情怀的共振。宁德市政协之友联谊会以“四引”为笔,以绿色为墨,在老区土地上书写出“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振兴诗篇。这片重获生机的土地昭示着:当俯身倾听泥土的声音,当用心浇灌绿色的希望,每一个承载乡愁的村落,都能在阳光中破茧成蝶,绽放出属于自己的时代光彩。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