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清市融特残疾人辅助性职业培训中心
福清市融特残疾人辅助性职业培训中心参赛的“匠心筑梦——实现特殊群体高质量就业”项目荣获第一届“阳光1+1·奋进新征程”福建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创投大赛三等奖。
支部党员前往中央红色交通线教育基地参观研学
在福清大地上,有这样一群青年:他们扎根乡村、心系特殊群体,用党建凝聚力量,用志愿服务点亮希望,用公益创业铺就坦途。
自2018年起,依托福州大学赴福清市特教学校青年志愿服务队,福清市融特残疾人辅助性职业培训中心(一家为残疾人提供石头雕刻、园林花卉管理等职业培训及就业服务的民办非法人单位)以“匠心筑梦——实现特殊群体高质量就业”为目标,探索出“党建+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乡村振兴帮扶模式。
如今,他们的帮扶对象已从特殊群体扩展到留守儿童等更多弱势群体,足迹遍布学校、乡村、社区,累计帮扶509名特殊儿童,助力327名特殊青年顺利就业,让青春力量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绽放光彩。
01 党建引领:让青春之根扎进乡土
“要让青年在乡村振兴中成长,党建引领是关键。”团队成员说。遵循青年党员的成长规律,2018年,团队成立功能型党支部,着力激发“公益服务型”党支部的生机与活力。
他们创新推出“三长”实践学习模式:“党课学习长持续”“理论学习长深入”“实践促学长推进”。在红土地上讲党课,感受中央红色交通线“红旗不倒,江山永定”的历史厚重;在革命遗址前学党史,致敬丰碑、聆听故事;在特教学校的支教课堂上唱红歌,在红色旋律里歌颂党的光辉。
支部党员和特殊儿童一起学唱红色歌曲
就这样,一群青年党员在实践中感悟家国情怀,锤炼党性修养与政治素养。“党建不是挂在墙上的口号,是融进服务里的初心。”一位党员志愿者说。这支队伍逐渐摸索出适合高校大学生扎根乡村振兴的成长路径,让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在田间地头、特教课堂上实实在在地发光发热。
02 志愿服务:用技能为特殊群体“赋能”
“职业因新时代而异彩纷呈,甜品师早已不是传统意义上‘做甜品的人’。那些甜品里藏着的情思与故事,让这份职业有了不一样的温度。”在福清市特教学校的课堂上,志愿者正耐心地给孩子们讲解职业的意义。
福州大学志愿者讲授“甜品师”职业课程
这样的场景,已持续了14年。自2012年起,福州大学这支志愿服务队就坚持对福清市特教学校开展常态化帮扶,为特殊孩子们量身定制职业兴趣探索课程和专业技能培训课程。
近年来,他们更是整合“专业匠人、高校名师、特教专家”的力量,搭建“课程+教材+模式”三元合一的研发体系。顺着政府号召的方向,他们链接企业资源、争取政府政策支持、对接基金会力量,不断创新课程内容。“我们想做的,就是让特殊群体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实在、更长久。”团队负责人说。
项目成员讲授职业启蒙课程
03 公益创业:让“就业梦”照进现实
20岁的王晓宇是一名二级听力障碍者,如今的他,是项目石雕基地里小有名气的雕刻师,月收入过万。谁能想到,几年前的他还是个“走出校门就关进家门”的特教青年?
作为团队公益创业项目的第一批帮扶对象,王晓宇在专家导师的手把手指导下,一步步掌握了寿山石雕刻技艺。“从拿起刻刀的手抖,到现在能独立完成作品,是他们让我知道,我也能靠自己‘站’起来。”王晓宇用手语比划着,眼里闪着光。
团队成员辅助王晓宇进行雕刻学习
王晓宇的蜕变,是团队公益创业成效的生动缩影。为了让帮扶效果更持久,团队结合福建寿山石非遗雕刻文化,开设聋哑人雕刻培训班,创新“手语+”课程模式,还与石雕厂共建实训基地。截至目前,已有327名聋哑人通过这里掌握技能、实现就业,平均月薪4000余元,最高能达1万元。
这份努力,得到了广泛认可:当地政府、知名企业纷纷点赞,兄弟高校前来取经,中残联主要领导更是在2023年3月、5月及2025年6月三次莅临调研指导,为团队加油鼓劲。
04 硕果累累:青春力量持续“续航”
多年深耕,硕果满枝。2024年,团队党支部入选教育部“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匠心筑梦”项目的党支部立项成果,拿下“福建省高校党支部立项优秀成果一等奖”。
团队还形成15份助残帮扶调研报告,开展1项国家级、3项省级助残就业大学生创新创业课题,提交5份助残扶贫政协提案。600余名志愿者接力参与,开展培训1050人次,授课3000余次,相关课程和助残就业模式已推广到全省12个县区市,成为福建高校里响当当的青年志愿服务品牌。
在创新创业领域,团队同样亮眼:依托福州大学国家级众创空间,聘请创业导师开展57场经验分享会,撰写10余篇学术调研报告;70余名成员斩获创新创业类、科技竞赛奖项,累计捧回19项国家级荣誉、40项省级荣誉,包括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金奖、第五届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公益创业赛银奖等。
项目获奖证书(部分)
“帮扶没有终点,我们还要做得更好。”团队负责人说。接下来,他们计划完善帮扶“后半篇文章”,根据残疾人就业中的问题反馈,开发新项目;开展“美丽乡村”助残直播,用好“AI+”“互联网 +”等新业态,让更多人看到特殊群体的才华。
“我们会继续把党建与志愿服务拧成一股绳,用服务赋能支部建设;把服务与公益创业连成一条线,让支部堡垒作用更有力。”团队成员说,他们还将构建新媒体宣传矩阵,通过“全平台网络+外媒赋能”扩大影响力,让“匠心筑梦”的故事,温暖更多角落。
青春之力,正沿着这条“党建+志愿服务+公益创业”的道路,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暖流。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