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联万社·优秀案例展示② | “阳光1+1”畅通“销供产”循环
来源:福建省民政厅 时间:2025-08-24 08:26

  

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

  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参赛的“阳光1+1:畅通‘销供产’循环打造乡村振兴新路径”项目荣获第一届“阳光1+1·奋进新征程”福建省社会组织助力乡村振兴公益创投大赛一等奖。

乐岩(右一)在村里了解农产品情况

  层峦叠翠间,福建大田的雪山萝卜带着清甜,美人茶弥漫醇香,黑米软糯,雪蔗红糖晶莹。然而,这些大自然的馈赠曾年年困守深山,上演着“种得出来,卖不出去”的无奈。

  2020年5月,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在福建省民政厅、原省扶贫办的引导下,积极参与“阳光1+1”牵手计划,与大田这片红色热土紧密“牵手”,开启了从助力大田到辐射全省革命老区的振兴实践。

  01 破局之路:农民主播的云端突围

  “除了带货,咱们最想解决啥?”协会会长乐岩率队扎根大山,老支书的愁容里藏着乡村痛点:“没品牌、没包装、茶叶贱卖、年轻人外流......”深谙“输血”不如“造血”的道理,协会以山海协作为纽带,整合厦门资源优势,向老区苏区精准赋能。

 

  农民主播唐富娥、范代尺正在直播

  2020年6月,大田县人民政府支持下的“农民主播招募令”如金钥匙,打开乡土人才宝库。62岁的范代尺亮嗓即兴山歌,53岁的唐富娥笑谈家乡物产,56位“土味主播”放下锄头,在云端直播间开启新战场。地道乡音、真挚乡情化作流量密码:抖音单条视频播放量破150万次,最高粉丝量达47万,人均月助销贫困户农副产品6.8万元。

  太华镇葛坑村残疾人家庭的200斤滞销蜂蜜,在主播实地拍摄的短视频播出后三日售罄;龙芙家庭农场300亩芙蓉李面临滞销,一首山歌带货短视频引发采摘热潮,五天售空十万斤,创收30万元。镇党委书记廖上培的转发点赞,成为乡村对“阳光1+1”最质朴的致谢。

  02 数字天梯:构建三级立体网络

  为了让更多深山好物高效“飞入寻常百姓家”,协会构建了“县域展销+区域枢纽+城市窗口”的立体数字网络:

  1.县域展销——点亮第一束光:

  2020年冬天,一座2400平方米的“阳光1+1”助农产业馆在大田县双创园正式落成启用。馆内,来自全县18个乡镇的农特产品整齐陈列,在展台上流光溢彩;专属直播间里,56名农民主播正对着手机镜头热情吆喝。“阳光1+1”助农直播年货节、大田美人茶开茶节、乐购三明直播节等大型活动在此轮番举办,无数农户带着丰收的喜悦,在这个舞台上绽放出灿烂笑容。这座被当地群众亲切称作“大田会客厅”的展馆,2021年累计带动农产品销售超2000万元,成为县城里最具人气的地标性场所。

  网红主播+县领导+农民主播同台直播

  2021年4月的一天,一位满头银发的阿婆步履蹒跚地走进“阳光1+1”助农产业馆,背着的麻袋里装着自家攒下的笋干,想请协会帮忙代卖。协会会长乐岩见状连忙迎上前去,接过沉甸甸的麻袋,转身将笋干摆放到展馆最显眼的展位。不到半天时间,几袋笋干便被闻讯而来的顾客抢购一空。当晚,乐岩第一时间将全部货款分文不少地转到阿婆家人手中。很快,家属发来感谢微信:“你们帮忙卖了个好价钱,我爸妈特别高兴,辛苦你们了!下次如果有需要,家人说可以按收购价供货,祝‘阳光1+1’公益平台生意兴隆、收获满满!”质朴的话语间,流淌着对助农平台的信任与感激。

  2.区域枢纽——编织全省网络:

  2022年,厦门“阳光1+1”助农直播基地正式建成投用。这座2000平方米的基地内,来自全省69个革命老区县的农产品通过“云仓”系统实现集中仓储——三明的鲜菌菇、龙岩的红心地瓜干、宁德的深海黄鱼干等特色农产品在此完成分拣包装,直发全国消费市场。得益于标准化物流体系,运输成本较以往降低30%,宁德大黄鱼养殖户陈师傅感慨道:“清晨捕捞的鲜鱼,当晚就能端上上海火锅店的餐桌。”

  返乡创业农民严文榜经营的“上太隆园家庭农场”,依托基地销售渠道,短短几天便将滞销的3万余斤脐橙销售一空。爱心企业“康瑞?江山印”主动参与助农,一次性认购5000斤脐橙,全部捐赠给15个敬老院和老区村老人。这一善举既为农户纾困解难,更让社会温情在革命老区温暖传递,成为“阳光1+1”模式中公益与产业共振的生动注脚。

  3.城市窗口——叩开世界大门:

  2025年,规划建设的2500平方米厦门高崎国际机场“阳光1+1”人文会客厅,依托机场年均数千万人次的高流量优势,致力打造永不落幕的农文旅展销平台,让福建农特产品与文旅资源在往来旅客中形成鲜明记忆,使每一次匆匆步履都成为山海好物的传播契机。

  位于厦门高崎国际机场的“阳光1+1”人文会客厅

  由县域展销馆、区域直播基地、城市会客厅构成的三级联动网络,预计年触达消费者超3000万人次,彻底突破物理空间限制,构建起“田间地头—数字云端—繁华都市”的高效流通链路,让深山物产与都市需求跨越山海、无缝对接,书写数字时代的乡村振兴流通新范式。

  03 革新密码:"六统一"重塑产业逻辑

  协会以市场需求为指挥棒,将 "产供销" 颠覆为 "销供产",推行 "六统一" 产业标准:

  1.统一销售渠道:

  协会构建年均超50场大型主题直播矩阵,以“农民主播本土代言+网红达人流量加持+领导干部站台推介”的多元形式,整合抖音、淘宝、微信视频号等全平台流量资源,联动线下产业馆、机场展厅、社区助农小店,形成“线上直播引流+线下体验转化”的全渠道营销闭环。

  2.统一种植规范:

  建立2000余亩标准化种养殖示范基地,引入土壤生态改良技术体系,从种苗培育、田间管理到采收标准实施全流程管控,构建“环境有监测、投入有记录、生产有规范”的品质保障链,筑牢农产品质量根基。

  3.统一生产与溯源:

  为小农户量身搭建标准化微型生产线,创新开发“一物一码”全程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产品从种植养殖、加工包装到物流配送的全生命周期数据,实现“从农田到餐桌”的品质透明化,让每一份消费都充满信任。

  整装待发的“大龙坑”美人茶礼盒

  4.统一品牌包装:

  精心构建“阳光初品”“大龙坑”等区域公共品牌矩阵,邀请专业设计团队融入现代美学理念,为农产品量身定制兼具地域文化特色与市场辨识度的包装体系,推动产品从“散装称重”向“品牌溢价”跨越升级。

  5.统一资金扶持与培训:

  联合金融机构发行“阳光助农普惠金融卡”,精准对接农户805万元生产资金缺口;建立“理论教学+实操实训+市场实战”的系统化培训体系,累计开展主播孵化、种养殖技术、电商运营等专题培训超百场,为乡村培育职业化新农人队伍。

  6.统一管理与服务:

  打造“生产指导—品控检测—仓储物流—售后保障”全链条一站式服务体系,农民专注田间生产,专业团队负责市场运营。这种“农户轻装上阵、团队全程托底”的模式,让传统耕作与现代产业实现高效衔接。

  2025年4月,完成品牌升级的“大龙坑”美人茶精装礼盒满载着茶香驶出大山。龙坑村老支书手捧新茶笑容满面地说:“五年前,我们见人就求‘帮帮我们’;如今,我们能底气十足地说 ‘一起赚钱’!”这份从“求助者”到 “合伙人”的身份转变,正是“六统一”产业革新带来的最生动注脚。

  04 公益循环:从“输血”到“造血”

  协会设立乡村振兴专项发展基金,向大田老区定向捐赠18万元支持村集体经济发展;联动500余家企事业单位,动员3万余人次参与“订单农业+消费认购”帮扶模式;常态化开展“阳光1+1”爱心行动,累计惠及500余户特殊家庭,构筑起政府引导、社会参与、温暖永续的公益帮扶生态圈。

  开展“阳光1+1”爱心行动,慰问特殊群体

  历经五载深耕,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阳光1+1”模式交出亮眼答卷:累计实现农产品销售超2亿元,惠及农户2000余户,直接带动就业超600人,从业者人均年收入达4.6万元。这场从 “卖产品”到“筑产业体系”、从“单向帮扶”到“共建共富”、从“短期输血”到“长效造血”的深刻变革,以数字技术为桥跨越山海阻隔,以标准体系为尺重塑产业价值,以公益情怀为笔温暖乡土民心。这束诞生于福建老区的“振兴之光”,正以可复制的创新范式、可持续的发展动能,在广袤乡村的振兴画卷上,浓墨重彩地绘就共同富裕的温暖底色。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