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地有福 | “闽”“侯”忆昔
来源:福州市民政局、福州日报、遇见闽侯微信公众号等 时间:2025-08-03 21:48

  

  闽侯县地处福建省东部,福州市西南侧,位于闽江下游两岸,呈月牙形拱卫省城。民国2年(1913年),闽县和侯官县合并,取两县首字定名闽侯县,闽侯由此而得名。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汉封无诸为“闽越王”,建都于冶山(今福州市屏山东),闽侯境地属闽越国。西汉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闽越叛乱,为汉所灭,迁闽越国臣民于江淮,至汉始元元年(公元前86年),福建地域不设治。汉始元二年(公元前85年),闽越国遗民自立冶县(今福州冶山旧址),这是福建政区建置上最早出现的一个县。汉时朝廷派东部督尉属下一员侯官镇守其地。东汉建安元年(196年),以官名“侯官”作为县名,冶县改称侯官县。晋太康三年(282年),析侯官县东部地置原丰县。南朝梁天监间(502-519年),原丰县与侯官县合并,称东部侯官。隋开皇九年(589年),东部侯官改称原丰县。开皇十二年(592年),原丰县改为闽县,始有闽县。此后侯官数次从闽县析出,又数次并入。宋太平兴国六年(981年),析闽县9乡置怀安县,至明万历八年(1580年),怀安县并入侯官县。此后闽县、侯官县并存格局基本稳定。

  民国元年(1912年),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府。民国二年(1913年)3月,闽县、侯官县合并为闽侯县。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10月,闽侯县更名为林森县。1950年,林森县复名“闽侯县”。

  一、侯官村

  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是1400年前唐代古县城所在地,唐代在此设县达169年之久,堪称乌龙江西第一景!

  

  福州人对“侯官”二字可能不太陌生,却很少有人知道它的具体遗址。福州古称“冶城”“冶县”,县治遗址在今屏山山麓。到了东汉建安元年(公元196年),“冶县”改称“侯官县”,才有了“侯官”这个正式的地名。其时“侯官县”管的地盘大致有如今福建全省这么大。

  

  为什么叫“侯官县”呢?

  因为此前汉朝设有“侯官都尉”这个官,福州也在他的管辖范围之内;由“官名”改为“地名”,历史上屡见不鲜。

  从东汉起,历西晋、东晋、南北朝,到隋朝,福建的地方行政设置不断变更,“侯官县”的名称时隐时现,管辖的范围更是变化多端,大概比现在福州市管辖的地盘还大。唐武德初年,在福建正式设州,有了福州的名称;但名称及州治仍有些变化。一直到唐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设立福州都督府,从此福州作为福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的地位,因行政设置的确定而从此固定不变。唐武德六年(公元623年),“今闽县地复设侯官县,侯官县城迁至侯官乡(今闽侯县上街镇侯官村)”,闽县和侯官县均由福州管辖。

  这样看来

  如今闽侯县的侯官村

  还是1400年前的

  唐代古县城所在地呢!

  二、白沙镇

  闽侯县白沙镇素有文化名镇、交通要镇、商贸旺镇和工业重镇之美称,是闽侯县唯一跨闽江而治的历史古镇。

   

 

  位于福州市西郊、闽侯县中部,地处闽江下游囦江与螺女江水域南北岸,辖区面积175平方公里的白沙镇,因闽江冲击大片砂砾呈白色而得名;又因砂砾晶莹剔透洁白如玉,誉称“玉沙”,散见于古代文献与碑刻。史载,2000多年前的西汉时期,白沙就已经被划归闽越国的版图,此后一直为侯官所管辖。

  白沙地理奇特,地形复杂,全境地势从北部、西南部向东南倾斜。夏长无酷暑,冬短无严寒,气候温和,四季常青,无霜期长。白沙属于山区、半山区地带,以山地丘陵为主,地下蕴藏着丰富的温泉地热资源和砂石资源。

  据考古资料记载,白沙是闽江下游史前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4000多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至3000多年前的商周时期,就有先民在这里聚居,从事渔猎与原始农耕。

  历史悠久的白沙古镇,也留下许多宝贵的历史遗迹。

  青铜时代的南山洋遗址、后义黄宗尾遗址、马墓山遗址、马坑鸡公山遗址、大目埕后山遗址、上寨遗址、孔庵山遗址、汶溪寨上遗址、梧桐下北斗九遗址等这些重要遗址的发现,为研究福建史前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大大丰富了闽侯历史文化内涵。

   三、七里

  闽侯县的东南部是由尚干、祥谦、青口三个镇组成的,其实在过去,这三个镇又被并称为“七里”。

  七里的历史底蕴深厚,历史上曾是一个著名的地方。你知道七里是指哪七里吗?关于七里,又有哪些故事值得探寻?

  

  “积善归义方岳歌永庆,西集清廉灵岫得还珠。”这幅悬于七里文化馆进门处的串名添字联,用短短18个字向我们揭开了七里的“庐山真面目”。如今的闽侯七里虽说是“七里”,实际上却是由方岳里、西集里、还珠里、积善里、清廉里、灵岫里、永庆里、归义里及峡南村这“八里一村”组成,其所囊括的村居主要集中在现在的尚干、祥谦、青口三个镇。

  根据南宋时期梁克家所著的《三山志》记载,唐末后晋天福七年(公元948年),闽县的东南部设置了崇善东乡和崇善西乡,两乡共有七里,遂被时人俗称“七里”。

  由于不同朝代对地域的行政划分有所区别,七里的地域划分也在不断变化。直至清代初期,清朝对地域的划分实行改乡设区制度,对七里地区进行了重新布局。这时的闽县东南部分别设置了内七里区与外七里区。内七里区为:永庆、方岳、西集、清廉、灵岫、还珠、积善。外七里区为:高详、归义、江左、绍惠、钦仁、光裕、至德。“七里”格局在这里就初步形成了。

  七里农耕文化源远流长,农业文明始于闽越时代,成熟于宋元明清,在新中国成立后走向兴盛。现代农业,则在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享誉一时,堪称中国农业“精耕细作”的典范。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