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 | 思念在青山绿水间绵延
来源:中国社会报殡葬周刊 时间:2025-09-30 09:49

  在闽南漳州,一场以生命公园为载体的殡葬改革,正改变着人们对“身后事”的传统认知。

  近年来,漳州市按照“生态性、节地性、公益性”原则,对荒山瘠地、低效山林地等进行改造,通过打造村级殡葬服务设施——生命公园,因地制宜破解了群众反映强烈的丧葬费用高、传统公墓选址难、祭扫聚集隐患多等一系列问题,蹚出一条节地生态、公益惠民、文化传承的新路,让生命在绿水青山间延续。

 

  节地生态,破解用地难题

  记者站在平和县坂仔镇梨洋村的坡地之上,蜜柚飘香,放眼望去山腰间梨洋村生命公园的碑石格外醒目,墓位巧妙融入山体,逝者与花草树木为伴,生命公园别具韵味。

  历来以蜜柚种植为主的梨洋村,随着果园老化、产量下降,部分果园逐渐被荒废。前些年,村里决定将低产果园改造为生命公园,经过几年摸索、提档升级,如今的生命公园既解决了村民安葬需求,又改善了生态环境。“以前,这片果园杂草丛生,几乎无人问津。现在,这里成了村民祭扫和休闲的好去处。”梨洋村村干部指着眼前的柚园生命公园说道。

  为确保生命公园建设规范有序,漳州出台了《漳州市公益性生命公园建设实施意见》和《漳州市生命公园建设工作导则》,从规划选址、设计施工到管理运营,都进行了全面系统的规定,实现全市“一盘棋”推进。

  在建设过程中,漳州始终遵循节地生态理念,坚持“先公园、后安葬”“多种树、不砍树”理念,不搞大拆大建、硬质铺装,依山就势、稍作平整,最大限度减少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并严格执行“三个严禁”(严禁违规用地、严禁未批先建、严禁走样跑偏),确保生命公园建设规范有序。

  同时,漳州还积极探索“生态改造、复合利用”,破解传统公墓用地难题。利用荒山瘠地、低效果园地等进行绿色生态改造,打造枇杷园、荔枝园、柚园等集景观、人文、墓园于一体的生命公园。每个生命公园规划3亩至5亩,墓穴不超0.5平方米,每亩安置骨灰不少于300例,实现了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和逝者“入土为安”的兼得双效。

  截至目前,漳州全市共建成村级生命公园635个,可提供超过60万个穴位和广阔的草坪葬、树葬、花葬安葬空间,可满足群众今后30年至50年安葬需求。

  

  公益惠民,彰显民生温度

  在长泰区岩溪镇湖珠村,曾经的荒山瘠地如今绿草如茵、繁花似锦。这里,便是湖珠村村民共同打造的生命公园。

  地处山地的湖珠村,土地资源紧张,村民去世后,家属只能将骨灰送到30公里外的市里安葬(放),祭扫极为不便。2024年9月,村里决定在荒坡地建设生命公园。“起初,有村民担心破坏风水,影响耕种。”湖珠村党支部书记洪鸿伟回忆道。为了打消村民疑虑,村“两委”组织村民实地考察,详细讲解建设理念和好处,最终赢得广泛支持。

  如今,湖珠村生命公园已成为村民祭扫首选。公园内,占地不到0.4平方米的“生命里程碑”斜卧草地,与花草树木相得益彰。村民陈阿英的家人感慨:“生命公园既环保又节地,让亲人安息在熟悉的环境中,我们很安心。”

  在岩溪镇甘寨村,幸福山生命公园的建设得到了全体村民的大力支持。村党总支书记陈阿炼告诉记者,公园以斜碑式的“生命里程碑”代替传统的墓碑石林,单穴0.218平方米、双穴0.298平方米,逝者按墓穴号有序安葬,确保公平。

  民生工程关键要办实,而群众的满意度便是风向标。为确保生命公园的公益属性,漳州禁止社会资本参与,通过政府奖补、村级筹集、乡贤捐赠等方式筹集资金;仅设立专项奖补资金一项,2023年至2025年市财政每年就投入1000万元。

  建成后,生态安葬墓位收费标准由第三方评估、村民代表大会集体确定,价格在1000元至5000元不等,与经营性公墓相比费用平均降低65%,有效减轻群众负担。同时,提倡为特困人员、低保对象、百岁老人及对社会有突出贡献的先贤等提供免费骨灰安葬服务。

  文明新风,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生命公园建设不仅解决安葬问题,还带动乡村基础设施完善。在平和县,低产果园改造为生命公园,推动了乡村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蜜柚园为主题的生态葬式,吸引在外经商人员回乡祭扫,带动采摘园等产业的兴起,实现‘殡葬引流、产业发展’良性循环。”平和县县长黄永健说。

  生命公园以“一村一园”“多村联建”为模式,融入当地红色文化、孝亲文化、乡土文化等元素。在一些村庄,生命公园内设置了孝亲文化亭等,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群众在祭扫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孝道文化熏陶,增强对家乡的归属感与认同感。

  在生命公园建设过程中,各地还充分发挥村民自治作用,通过村民代表大会、村民议事会等形式,广泛征求村民意见,让村民参与到生命公园选址、建设和管理中来。“公园建成后,村民自发组成管理委员会,负责日常维护和管理。生命公园俨然成了村民共同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增强了主人翁意识,增进了邻里情感,激发了乡村治理内生动力。”漳州市民政局局长黄艺敏说。

  值得一提的是,群众“身后事”背后,不光有人情冷暖、家长里短,更有血脉相连、文化传承。

  漳州是台胞重要祖籍地,许多台胞返乡祭祖,了解家族历史,感受血脉亲情。岩溪镇甘寨村幸福山生命公园建成后,一位台胞回来看到生命公园里绿树成荫、花草繁茂的景象,表示希望百年之后能将骨灰迁回园内安葬,落叶归根。

  经过实践探索,生命公园安葬方式在漳州得到群众认可。今年,漳州接续把生命公园建设纳入市委、市政府重点推进的民生工程,积极回应群众“逝有所安、故有所尊、思有所依”的基本民生需求,把群众“身后事”办成省心事、暖心事。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