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客户端 | 福建:当生命遇见“公园”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时间:2025-09-30 09:00

  9月24日清晨,福建省漳州市长泰区岩溪镇湖珠村村民洪木山照例来到村头的一处生态园林巡视。凌晨的一场风雨过后,他仔细清理着散落的枝叶。作为这片园林的管理者,他的日常工作守护着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湖珠村生命公园。 

  远观如公园,近看方知其中深意。2024年,为破解困扰村民多年的殡葬难题,湖珠村积极探索“节地、生态、公益”的生命公园建设新模式。村里将这片紧邻村道、占地仅3.8亩的低效果林地巧妙改造,使之成为集中安放逝者骨灰的生态安葬场所。  

  建设过程中,湖珠村创新形成“三共”模式:规划共商,依托老年理事会、乡亲恳谈会等平台,广泛征集村民意见,凝聚集体智慧;资金共筹,采取“政府补一点、村财出一点、乡亲捐一点”的方式多方聚力,投入30余万元高效完成公园建设;成果共享,成立专门的管理服务中心,制定惠民收费标准,确保村民“逝有所安、祭有所在”,这一模式让曾因村边没有墓地的湖珠人告别了“落叶无法归根”的焦虑。 

  “我们遵循‘不大砍大伐、不大挖大填、不大修大建’,坚持‘原形原貌、原土原石、原树原木’的‘三不三原’原则。”湖珠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洪鸿伟告诉记者,“生命公园依山就势,最大程度保留原生古树风貌,营造山水林田和谐共生的生命图景。”园内既有小型生态墓穴,还提供树葬、花葬、草坪葬等多种选择,骨灰盒均采用可降解材料。1000多个生态穴位错落掩映于绿荫之下,既传承了“入土为安”的传统理念,更是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湖珠村的探索是漳州乃至福建深化殡葬改革的一个缩影。针对公益性公墓选址难、经营性公墓价格高、传统祭扫易引发聚集和安全风险等问题,漳州市近年来积极推广建设公益、生态、节地、环保的村级生命公园,有效保障群众“逝有所安”,推动绿色、文明、节俭、安全的殡葬新风尚在农村蔚然成风。 

  “生命公园以生态文明理念为核心,集公益性、自然性、文化性于一体,实行林地、草地、园地与墓地的复合利用,是绿色生态与人文关怀深度融合的农村新型生态墓园,”漳州市民政局副局长陈金生表示。在推进过程中,漳州市注重系统谋划,制定建设标准,突出生态性、节地性、公益性,并强化选址、建设、运营全流程的规范与监管。  

  目前,漳州市已建成覆盖635个村(居)的生命公园,可提供超过60万个穴位及生态葬空间,有效满足了农村群众的殡葬服务需求。 节地生态安葬理念同样贯穿于城市公益性公墓建设。 

  而在漳州市即将投入使用的城市公益性公墓,园林式、公园式的风格清晰可见。该项目占地约230亩,以生命公园理念规划建设,提供碑葬、壁葬、树葬、草葬、花葬等5种安葬类型,一期即可安置骨灰26000多个。 漳州市“生命公园”模式是福建省深化殡葬改革的一个生动注脚。“十四五”以来,福建省坚持以殡葬行业公益属性为导向,着力强化殡葬服务保障,让这项“身后事”更惠民、更安心。(工人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润钊)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