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出席
福建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
来源:福建省民政厅、人民网 时间:2021-07-29 18:09

  

  发布会现场

  7月29日上午,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陈丽华出席福建省“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系列主题第四场新闻发布会,围绕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推进老区苏区加快发展等相关工作答记者问。

 

  

  省民政厅党组成员、副厅长 陈丽华

  答记者问

  经济日报记者:  

  请问福建省民政部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主要承担了哪些职责,目前取得了什么样的工作进展与成效?谢谢!  

  陈丽华:

  感谢记者朋友的提问和对民政工作的关心关注。民政部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方面,肩负着保障基本民生、强化基层社会治理、提供基本社会服务等兜底性、基础性任务。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民政厅于今年出台了巩固拓展民政领域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15条具体措施,指导各地推进实施。下面,我重点介绍四个方面的工作进展:

  一是保持社会救助兜底保障政策总体稳定落实“刚性支出扣除、收入扣减、重病重残单人保”等惠民政策措施。将完全或部分丧失劳动能力、无法通过产业就业获得稳定收入的脱贫人口,依规纳入低保或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范围。对符合条件的及时给予临时救助。调整优化低保“单人户”政策,将财产状况符合规定的低收入家庭中的重残人员和三级智力、精神残疾人,以及重病患者等特殊困难人员,参照“单人户”纳入低保。明确5年过渡期内,对不再符合低保条件的脱贫人口继续执行延保12个月。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共有低保对象52万人,同比增长8.6%。

  二是推进农村低收入人口监测保障参与建立多部门联动的农村低收入人口风险预警、研判和处置机制。以脱贫不稳定人口、边缘易致贫人口、因病因灾因疫情因意外事故等刚性支出较大或收入大幅缩减导致基本生活出现严重困难人口等为重点,全面开展摸排核查,跟进落实救助帮扶政策,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帮扶。今年以来,全省共入户走访14.6万人,及时将2299名符合条件的脱贫人口和边缘人口纳入兜底保障范围。

  三是提高农村“三留守”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力度健全留守老人、留守儿童、留守妇女定期探访关爱制度,加强信息动态管理。强化县、乡两级公办养老机构对失能、部分失能特困老年人的兜底保障,实现应收尽收。全面推进实施“福蕾行动计划”,完善市、县(区)、乡镇(街道)、村(居)四级关爱服务网络,积极打造一批具有福建特色的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品牌与慈善项目。集中养育和社会散居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从每人每月1500元和900元,提高至1800元和1400元,全省共有1.1万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全部按散居孤儿保障标准纳入保障。深入开展农村留守妇女关爱服务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加强留守妇女就业创业的指导,保护其合法权益。

  四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依法有序推进做好第十四届村(居)委会换届选举准备工作。大力推广城乡社区近邻服务模式,开展1个市、10个县(区)、100个社区的“一十百”试点活动,完善助幼、助教、助医、助老、助困等“五助”服务内容。日前,我省出台了建制镇、街道设立试行标准,进一步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和城乡融合发展。

  下一步,省民政厅将继续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部署要求,认真履行民政职责,在建立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加快构建农村养老服务网络、提高农村“三留守”等特殊群体关爱保护水平、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和社区治理、动员引导社会力量参与乡村振兴等方面持续发力、积极作为,努力让乡村发展人气更旺、活力更强,让乡村振兴成色更足、底色更亮。  

  海峡都市报记者:

  请问省民政厅,为确保老区苏区在现代化进程中一个都不掉队,在引导和动员社会组织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加快发展方面做了哪些工作?取得了什么成效?

  陈丽华:

  感谢海峡都市报记者。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区苏区振兴发展,近年来修订了《福建省促进革命老区发展条例》,出台了一系列推进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民政厅联合省乡村振兴局(原省扶贫办),于2020年启动实施“阳光1+1(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牵手计划。截至今年6月,全省共有1232家社会组织与1263个老区村签订协议,各级社会组织及其会员单位在老区村生产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扶困帮扶、教育资助等方面累计投入资金8.29亿元,探索了产业提升型、教育扶智型、科技支撑型、电商平台型等10多种模式,福州市青年创业促进会《青春扶贫消费助农》、南平市扶贫开发协会《精准发掘小白茶 形成扶贫大产业》等8个案例获评2020年中国社会组织扶贫案例50佳,占比位居全国前列。在推进实施“阳光1+1”牵手计划过程中,我们总体感觉有三个特点:

  一是由“单向帮扶”向“双向共赢”转变梳理形成8000多条精准供需目录,搭建线上信息发布、线下供需见面、村社沟通联系三个交流平台,促进社会组织与老区村实现精准对接。社会组织通过接受老区红色文化的再教育、项目承接和服务实施,有力提升了自身的党建水平,发展空间和平台也得到了有效拓展。

  二是由“输血”到“造血”转变在社会组织的帮助下,老区村通过发展产业、开发就业岗位、教育扶智、乡村文明建设等合作项目,不断激发内生动力。比如,福建省职业经理服务行业协会在大田县建立直播基地,培养农民主播,搭建农特产数字化营销平台,拓宽老区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黄仲咸教育基金会拿出500万元,设立老区山区助学扶贫专项资金,由省老促会配套资金,负责组织发放,每年资助5000多名学生。

  三是由“物资”到“物资+服务”转变引入社会工作专业力量,为老区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留守妇女等特殊群体提供心理辅导、精神慰藉、教育拓展等服务。比如,兴业证券慈善基金会出资12.5万元为宁化县团结村“量身定做”困境儿童帮扶项目,提供生活、安全、素质拓展、家庭沟通教育等方面的社工支持服务。下一步,省民政厅将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加快老区苏区发展,是我们永远不能忘记的历史责任,也是推进共同富裕的内在要求”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老区苏区乡村振兴方面,做到“三个进一步”:一是进一步动员更多社会组织参与,建立老区村需求目录和社会组织供给分类目录,实行动态管理,推动村社结对共建由“政府配餐”转向“群众点菜”;二是进一步发挥典型引领作用,通过总结提炼结对模式、宣传推广典型经验等形式,让更多的社会组织与老区村结对帮扶、相互取经、共同发展;三是进一步强化激励引导,将参与牵手计划作为社会组织等级评估的加分项,并在慈善大赛、慈善奖等评比表彰中予以优先推荐。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