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再说“往大树旁拐”了~尤溪1236条路有了“新身份”
来源:三明日报 时间:2025-11-06 08:30

  这段路连接瓦瑶头和后门崙两个自然村,不如就叫‘瑶后路’,听着亲切!

  这段新修的路,我们查阅了族谱和村志,一直都叫“王源路”,老一辈都有感情,不如就沿用这个名字吧。

  10月15日,尤溪县联合镇联南村村部会议室里气氛热烈,村干部、村民代表、退休老教师围坐一堂,为村里9座桥梁、11条道路的命名工作展开激烈讨论。

  联南村位于联合镇联合村南侧,下辖4个自然村。近年来,村内新建的机耕路与乡村道路持续完善,极大便利了村民出行,但不少道路因缺少统一命名,地址信息不明确,导致日常沟通时需反复确认。

  “比如大件家电送货上门、有外地游客问路,村民讲不清地址,只能说‘往大树旁拐’这样模糊的方位,或者亲自去村口带路。现在大家共同参与讨论,为每一条路命名,我觉得这样的活动特别有意义。”联南村党总支书记杨德强说,此次命名讨论,严格遵循“村‘两委’提议、群众协商、乡镇审核”的流程,充分吸纳民意,最终确定的路名既有“王源路”这样传承村史记忆的名称,也有“连源溪路”这类彰显田园特色的表述,全部获得村民一致认可。

  这是尤溪县深入推进“乡村著名行动”的生动缩影。该行动旨在通过规范地名管理服务乡村振兴,构建适应农业农村现代化的乡村地名管理体系,道路命名则是“乡村著名行动”中的基础一环。作为社会基础公共信息,地名是乡村治理的“数据底座”,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尤溪县自开展“乡村著名行动”以来,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将地名工作与乡村治理、文化保护、产业发展深度融合。

  “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的目的,就是为了方便老百姓生活,改善营商环境,助推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我们将持续完善地名采集上图工作,让更多乡村角落‘有名可依’,让地名真正成为服务群众、传承文化、助推乡村振兴的‘金招牌’。”尤溪县民政局副局长纪熙敏说。

  随着“无名路”变“有名路”,曾经的“进村问路”逐渐变为“进村看图”,快递从“村口接”升级为“家中收”,群众的获得感持续提升。不仅如此,在文化传承方面,尤溪县还结合“千年古县”、朱熹诞育地等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以朱子文化为依托,深入挖掘地名背后的历史典故与民俗风情,让“土名字”承载起“厚文化”,打造“未到其地,先闻其名”的地名效应。行动开展至今,尤溪县已通过“乡村著名行动”地名信息采集上图平台,完成乡村道路规范命名1236条,设置标准化地名标志46块,采集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3018个。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