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明溪县梓口坊村的经验做法!
明溪县梓口坊村采用“四新”举措,团结海外侨胞以侨助侨,创新慈善捐助理念,构建老年助餐服务的邻里互助体系,自力更生持续经营近十年,得到侨乡父老和海外侨胞的一致好评。
一、基本情况
梓口坊村位于明溪县东部,全村面积41.3平方公里,辖4个自然村1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206人。全村60周岁以上老年人420余名,占全村人口的19.03%。20世纪90年代开始流行“出国热”,现有出国人员816人,占全村人口的36.99%,大量青壮年人口外流,当地空巢、留守、独居的老年人较多。长期以来,家中留守老年人的照料问题一直是游子们的牵挂,解决老年人的“吃饭”问题,消除在外华侨的后顾之忧迫在眉睫。
二、主要做法
梓口坊村长者食堂依托村级老年养护院建设,提供一日三餐,每天固定用餐人数35人,每月服务老年人约1100人次,迄今正常运转已近10年。十年如一日的坚守,是海外侨胞和侨乡父老凝心聚力浇筑而成。
一是侨胞聚力,共筑养老服务新家园。立足侨乡优势,深入实施侨力回归、侨资回流、侨智回援,将侨乡优势转化为养老事业发展动能。梓口坊村以长者食堂为“桥”,建立“融侨议事”制度,通过视频会议方式与华侨进行跨洋谈话,邀请侨胞共同参与家乡建设,鼓励侨胞返乡回馈养老事业。长者食堂每年获得侨资捐赠超过10万元。
二是自主经营,开辟长效运行新路子。食堂经营采用“个人出一点、乡里捐一点、村财补一点”的方式。老年人用餐标准为每月300元/人,其中普通老人支付210元,余下部分由乡贤捐赠承担,最后不足部分由村财兜底。村里聘请经济较为困难的村民参与食堂日常管理并承担水电人工成本,另外还专门划拨菜地交由食堂使用,加上友邻时常捐赠柴米油盐瓜果蔬菜,基本实现自给自足。村里成立“万寿延养老服务中心”,发动党员干部和旅欧乡亲捐资,并指定干部专职管理,定期公示收支情况。
三是限额捐赠,创新慈善助餐新理念。食堂每年举办“重阳宴”,邀请全村60岁以上老年人赴宴,借此契机动员村民捐款。为避免大额捐赠给普通老百姓带来的心理压力,食堂将个人捐款金额限制在300元以内,保证人人都捐得起、乐意捐、年年捐。
四是邻里守望,构建互助养老新体系。村“两委”实施党员进驻长者食堂设岗定责制度,确定每月15日为“党员义务奉献日”,开展环境整治、健康讲座等活动。还依托长者食堂,组织村干部、网格员和热心村民成立志愿服务队,为腿脚不便的长者送餐上门,同时对村里困难老年人进行每月上门探访。食堂内还设置了“连心”视频摄像头,海外侨胞也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实时实景看到家中留守老人用餐情况。
三、取得成效
海外侨胞和侨乡父老凝心聚力,有效化解留守老人的“吃饭”难题,形成了慈善助老新风尚。2016年来,长者食堂累计收到捐款捐物1800余人次共300余万元。梓口坊长者食堂开创的“四新”举措引来周边县市的争相学习,每年都接待大量参观来访单位,传授经验。先后获得“全国为侨公共服务示范单位”“全国敬老模范村”“省先进基层党组织”“福建省五星级养老服务设施”等荣誉称号。
四、经验启示
一要挖掘优势资源。要正视自身的短板和风险,对当地进行优势视角分析,着力发掘优势资源,抓住养老事业发展的窗口期。
二要减少财政依赖。长者食堂具有公益性的特点,较为依赖政府的财政补贴。为减轻财政依赖,可利用闲置资产,降低建设性成本,同时鼓励自产自销,降低经营性成本。吸引慈善捐赠,拓宽收入来源。
三要打破思维定式。要坚持党建引领养老服务,创新治理形成村风。创新“限额捐赠”理念,引导长期捐赠。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