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三明市民政局深入开展“福蕾行动计划”、“雏燕”关爱行动,通过健全协作体系、强化要素赋能、创新服务模式,用心用情呵护全市流动、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推动儿童关爱事业高质量发展。
突出“三项联动”一盘棋统筹协作
部门联动聚合力。三明市委、市政府将儿童关爱保护工作列入民生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同部署、同推进。市民政局联合政法委、社工部、团委、妇联等职能部门设立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小组,形成关爱保护合力,加强对该市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权益保障工作的统筹、协调、指导和督促。
机制联动提效率。该市建立政府主导、正向激励、经费保障3项机制,为做好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关爱工作提供有力支撑。市、县两级政府将贫困留守儿童关爱建设纳入年度重点工作考核评估,定期召开部门“雏燕”关爱联席会议,落实困境留守儿童月汇报、季通报、年考核,总结推广经验,完善奖惩措施。
服务联动创品牌。该市结合“福蕾行动计划”、“雏燕”关爱行动,细化实施“真爱家园”“红烛暖心”“爱心家长”等8大工程,覆盖生活保障、医疗健康、课业辅导、心理疏导、法律援助等多个领域,由教育、司法等9个部门合力推进,积极探索构筑多层次广覆盖的流动儿童、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供给体系。
突出“三类赋能”多维度提升后劲
以交流合作赋能项目建设。三明市以深化沪明合作、山海协作为契机,积极加强同上海、泉州等地工作交流,围绕关爱困境留守儿童,对接优质慈善资源和慈善项目,拓展慈善力量参与儿童关爱发展新路径。目前,市民政局已与上海市儿童福利基金会签订协议书,获公益援助26万余元,在三元区、将乐县实施“沪明‘童’行,‘未’你而来”困境留守儿童服务项目,提升山区留守儿童综合素养,预计受益留守儿童550余人。
以人才建设赋能关爱提质。该市在配备专职或兼职从事儿童福利工作人员的基础上,培育扶持儿童关爱服务类社会组织,建立“社工+志愿者”服务机制,招募关爱儿童志愿者,形成专职工作、专业社工、专项关爱三支队伍,强化基层儿童福利人才队伍建设。目前,全市共有儿童福利工作人员2000余人,专业社工1000余人,关爱儿童志愿者1.2万余人、“爱心家长”1486名,开展结对帮扶,精准关爱每一位困境留守儿童。
以试点示范赋能阵地覆盖。该市在市级层面,将市儿童福利院评定为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协议管理机构,打造“养、治、教、康”和社工服务融合发展的市级区域性儿童福利中心。在县级层面,推进县(市、区)未保中心建设,完善人员、资金、办公场所、工作制度,着力构建高效运转的未保体系。在乡镇(街道)层面,建立未保工作站、关爱服务室(站)、儿童成长学校等服务阵地。目前,已打造三元区“二手漂流书屋”流动儿童关爱服务示范点、将乐县未保中心、沙县区夏茂镇洋元村、南阳乡大基村七色花儿童成长学校等典型阵地。
突出“三大提升”全方位创新模式
坚持覆盖提升广度。三明市结合流动、留守儿童信息监测摸排工作,健全完善主动发现机制,发挥“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优势,通过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系统比对、入户调查等方式,变“被动查”为“主动找”,做到应保尽保。2024年已开展各类系统比对16次、入户调查250人(次),召开座谈会6场(次),为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放基本生活保障资金2800余万元。
聚焦需求提升精度。该市开发儿童福利智慧平台和移动APP,实时采集线下走访入户、活动开展的信息,做到服务过程留痕,把一单单对儿童的关心和服务转换成数据,充分利用儿童服务大数据,分析把握预判儿童需求,有的放矢地开展儿童关心关爱服务,实现“用数据说话、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决策、用数据创新”。
整合资源提升温度。该市以入选全国农村公共服务典型案例为契机,大力推广“三聚三化”经验做法,通过凝聚人力、财力、需求,推进服务专业化、规范化、精准化,切实提升儿童关爱服务能力和保护水平。2024年以来,已开展关爱服务活动1024场次,其中心理疏导2460余人次,开展课业辅导3.12万人次,慰问各类困境儿童8352人,发放慰问金及物资152.65万元。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