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织网+户籍松绑+志愿接力,三明的社会救助“方程式”超有料
来源:中国社会报 时间:2025-04-15 08:08

  

  运用数字技术精准定位困难群众、将非本地户籍人员纳入低保、培育志愿服务队凝聚互助力量……近年来,三明市民政局深化社会救助领域改革,持续健全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让困难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数字赋能

  精准救助暖人心

  “多亏了政府雪中送炭,帮我们渡过难关!”日前,在尤溪县城关镇沈塔社区,困难群众朱某向来访的民政干部展示3月份低保金到账的短信。

  4个月前,尤溪县民政局在排查困难群众预警名单时,发现了朱某一家的情况。早年丧偶的朱某,肢体四级残疾,独自抚养因抑郁休学的女儿和智力二级残疾、需要长期康复治疗的儿子。每月数千元的医疗费用,让这个家庭陷入困境。出于对女儿隐私的保护,朱某一直拒绝申请低保。

  尤溪县民政局和城关镇政府工作人员多次上门,为朱某耐心讲解低保政策对子女求学就业并无影响,并联系专业社工对其进行心理疏导,让朱某放下顾虑。今年1月,朱某提交了低保申请。

  三明市各级民政部门依托省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借助大数据技术精准识别困难群众,通过市级“数据比对+线索倒查”、县级“动态监测+救助响应”、村级“入户排查+及时受理”的主动发现网络,切实做到对困难群众早发现、早救助。

   打破壁垒

  关爱帮扶外来户

  近日,在沙县区青州镇沙溪河畔,渔民郑某在他的渔船上见到前来回访的民政工作人员。

  56岁的郑某是闽侯人,自幼跟随父母来到沙县区青州镇,以打鱼为生。父母先后去世,郑某至今未婚,手部三级残疾,吃住都在渔船上。

  这些年,随着郑某收入减少,其生活陷入困境。郑某本想回闽侯老家,可无房无地、举目无亲,不知如何申请低保。

  长期以来,受政策限制,沙县区难以将这些生活困难的外来常住居民纳入低保。2023年,区民政局积极响应社会救助改革创新部署,秉持“先行先试、容错纠错”的原则,在全区开展大规模排查。在青州镇沙溪河水域,像郑某这样非本地户籍的渔民有3户4人、其他外来人口中的困难群众有2户4人。

  为了让这些困难群众得到及时救助,沙县区民政局迅速行动,开展入户调查、家庭经济状况核查等工作。区民政局拟订列保和救助方案,并提请区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工作领导小组召开非户籍人口困难救助职能部门联席会议,专题研究审批非户籍人员列保问题和救助方案。

  随后,这8名外来人员被纳入低保,同时得到医疗、教育、住房、就业等专项救助,生活得到极大改善。

  郑某紧紧拉着工作人员的手,激动地说:“现在的政策真好,我每月可以领到840元低保金,还住上了政府帮我安排的房子。”

   助人自助

  志愿服务焕生机

  在永安市贡川镇,60岁以上人口占比较大。民政服务对象建档资料显示,超过78%的对象有理发需求。

  贡川镇秉持“助人自助”理念,挖掘掌握理发技能的低保对象,并由专业理发师对他们进行培训,吸纳其加入“邻距离 有力量”志愿服务项目的义剪志愿队伍。

  2023年以来,“邻距离 有力量”志愿服务项目逐步发展壮大,目前已有6名稳定的低保对象志愿者。他们以结对帮扶的形式,为行动不便的服务对象提供上门义剪服务,现已累计为9个村335人次困难群众解决了理发难问题,其中6名重残老人与志愿者建立起长期帮扶关系。志愿者还为普通群众提供理发服务,凭手艺每人每月增加近400元的收入。

  永安市民政局总结贡川镇的成功经验,完善义剪服务章程和机制,将这一模式推广至西洋镇、槐南镇等多个乡镇(街道),形成“1+N”服务模式,即1支常态化低保对象义剪志愿队联合便民维修、代买、诊疗、助餐等多支志愿服务队,为有需要的群众提供相应服务。

  截至目前,6个乡镇(街道)建立起7支36人的低保对象志愿服务队,服务特困、低保、高龄老人等791人次,赢得服务对象的广泛认可。

附件下载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