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泉州市泉港区,定期探访、送医陪护、就业指导、心理疏导、学业辅导等一项项暖心服务,织就了一张覆盖群众“急难愁盼”的温情救助网。
以物质帮扶为主的社会救助,正悄然焕发新活力。近年来,当地创新探索“政府引导、慈善主力、多方协同”路径,推进落实“一事一议”精准响应、“505”社会救助等机制,让救助更趋多元、更有温度,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慈善救助新生态。
“各管一面”到“一摊共管”
困难群众不了解救助政策怎么办?部门间信息壁垒如何打破?急难时申请流程繁琐如何提速?泉港区创新构建的“1+7+N”慈善救助工作机制,有效破解了这些难题。
“多亏了这些政策,减轻了我的医疗负担,也让我的生活有了新希望。”前黄镇坑内村退役军人庄先生感激地说。
2024年8月,庄先生被确诊为噬血细胞综合征、淋巴瘤、肝血管瘤等多种疾病,累计自费医疗费用近10万元,家庭经济陷入困境。
针对这一情况,泉港区“1+7+N”慈善救助工作机制迅速启动,民政局、退役军人事务局、医保分局、慈善总会、红十字会等单位以及社会力量紧急“会诊”,制定个性化救助方案。最终,多方合力筹集资金超12万元,切实帮助庄先生解决医疗费用问题。
“‘1+7+N’慈善救助工作机制统筹了全区近20家单位及社工、志愿团队,在102个村(居)设立‘救急难’服务窗口,为群众提供‘一站式’救助服务,让社会救助更高效。”泉港区民政局社会救助股负责人杨秋妹说。
“福蕾行动”中的围棋课堂,给孩子们带去欢乐和慰藉(泉港区民政局 供图)
目前,泉港区全面推广“1+7+N”慈善救助工作机制,统筹分散在多个部门的救助资源,将医疗、教育、社会保障等专项救助向更多低收入人口延伸。
该机制运行以来,已整合7家慈善(基金)组织、3200余名志愿者及352名社工,实施扶困救助、扶助弱势群体等6类慈善项目,汇集资金超920万元,惠及3375人。
“大众标准”到“个性定制”
社会救助服务是否多样很重要,但有没有对准群众需求更关键。近年来,泉港区紧盯社会救助覆盖范围有限、资金渠道单一、救助项目失衡等难点问题,创新推行“505”救急难追光行动,拓展提升社会救助服务的精准性和实效性。
“太好了,终于圆了长久的心愿,能够到想去的地方看看。”正在锦绣广场观光的钟小潘(化名)开心地说。
钟小潘家住山腰街道钟厝村,因患成骨不全症(玻璃骨症),30年困于方寸居室,对他来说,能够走出门好好看一眼家乡各地是他最大的心愿。
令人开心的是,他的心愿在“505微公益小程序”一发布就被爱心人士认领,“505”微公益团队联动爱心企业提供商务车,在医护人员全程陪护下,钟小潘完成参观锦绣广场、方志馆等“家乡”的心愿。
“‘505救急难追光行动’聚焦提升帮扶精准度、丰富帮扶措施、拓展服务内容、增强困难群众‘造血’功能,通过‘微心愿’‘微公益’‘微就业’三大板块精准发力。”据杨秋妹介绍。
“微心愿”实现需求精准对接:定期征集505个困难群众微心愿,创新搭建全省首个“微心愿认领小程序”,高效链接爱心资源,累计发动2000多名爱心人士参与,对接帮扶物资超600万元。同时,建立科学评估体系,将服务类社会救助需求评估指标归纳为疾病、残疾、教育等8类困境,划分为红、橙、黄、蓝4个等级,现已精准识别服务需求对象884人。
“微公益”拓展多元救助服务:设立“505”公益基金,已救助478人次(发放救助金199.7万元);联合开发24小时“预警+救助”安防系统,守护特殊群体安全;实施“福蕾行动”,为310名困境儿童提供学业心理辅导;“互联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惠及2.65万人次。
“微就业”激发内生动力:打造“1小时灵活就业”平台,联合饿了么等引进500余家企业;组建百名村居就业专员,挖掘困难群体劳动力;依托零工市场等平台举办招聘活动,已成功帮扶150名困难群众就业。
“人找政策”到“政策找人”
曾经需要四处打听政策、反复提交材料的困难群众,如今在泉港区感受到不一样的温暖:救助政策正通过数字纽带主动找上门。
泉港区依托“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管理系统”全天候动态监测,一支覆盖102个行政村的协理员队伍穿梭乡间,用“大数据筛查”精准定位叠加“铁脚板走访”温情印证,让那些因信息闭塞或突发变故游离在保障网外的“沉默少数”无所遁形。
“太麻烦你们了,特意跑到家里帮忙整理材料。”家住界山镇鸠林村的陈阿婆现年80余岁,因年纪大腿脚不便,子女又不在身边,是一名符合救助但未主动申请救助的困难群众。通过动态监测系统监测到后,协理员立刻上门服务,帮助办理。
“系统短短数月便推送5557条预警信息,不仅推动335名新增困难群众纳入低保,更主动找出530余个因重病、意外致困的‘急难型’家庭。”杨秋妹说,当AI算法标识出某户医疗支出陡增,协理员次日便带着“政策包”登门——这正是泉港区为8735名低保对象、560名特困人员、3624户低保边缘家庭精准帮扶的缩影。
数据靶向锁定,使得社会救助资源不再“撒胡椒面”,而是直抵最需要的角落。
依托数据桥梁的不断延伸,泉港区社会救助服务方式持续更新。线上,“泉港民生e家”平台滚动显示孤寡老人陪护需求、残疾儿童康复心愿,“慈善总会在线捐赠平台”让爱心流动清晰可见;线下,慈善爱心驿站、“糖果屋”货架摆满爱心企业捐赠的物资。
当有一位截瘫患者在小程序发布“想要轮椅”的心愿,48小时内便有企业家认领送达。这种“云端撮合”已链接3200余个爱心力量,促成300余万元物资精准对接。更联动多部门发起“慈善助残”行动,60台崭新轮椅开进残疾人家门。310名困境儿童档案在“福蕾行动”中建立,1600余次课业辅导与心理疏导抚平成长创伤;“互联网+”养老助残服务更将温暖延伸至家庭场景。
精准识别的意义在于让服务浸润生活。“过去是人带着材料找政策,现在是政策带着资源找人。”泉港区民政局局长肖锦萍说。当数字基因注入慈善血脉,一场救助服务与兜底保障的守护正悄然重构。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