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各地民政部门因地制宜探索各具特色、灵活多样的助餐方式,老年助餐服务覆盖面和老年人就餐便利度不断提升。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的经验做法!
2025年2月19日,《人民日报》报道《古村老年食堂,香!》,充分肯定了连城县宣和镇培田村的长者食堂。培田村是个拥有八百多年悠久历史的中国传统村落,其文化底蕴深厚,被誉为“客家庄园”“民间故宫”。培田村民践行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传统美德,用爱心多元共治开办长者食堂,以温情守护银发老人的幸福“食”光。
一、基本情况
培田村共有442户1490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92人,占19.59%。常住人口500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241人,占48.2%。随着外出流动人口逐年递增,人口老龄化趋势加剧,空巢、独居、留守老人吃饭难题日益突出,解决部分老年人吃饭问题迫在眉睫。
二、主要做法
一是治理多元化。食堂运营和治理由政府、村集体和社会等多元基层治理主体的共同参与。通过党委牵头整合资源、提供场地,县民政局提供启动资金和部分日常运营补贴,村集体通过培田古民居景区部分旅游收入反哺,社会各界捐款捐物,撬动多方资源和力量促进食堂正常运转。
二是运营社会化。加入龙岩市“幸福家园”村社互助工程,推广长者食堂众筹项目,确保运营资金有来源。与市(县)级慈善组织衔接,接收、监管众筹资金的使用。目前培田村已有近200位村民注册认证并加入村社,为众筹项目打下了较好的群众基础。三是服务志愿化。以公益志愿服务、低偿服务方式激励社会力量嵌入服务体系,降低运营成本。食堂日常管理和服务由党员干部带头,热心村民、妇女组成志愿者团队,搭建邻里互助平台,轮流负责食材采购、烹饪、清洁等工作。四是膳食健康化。根据老年人营养需求设计菜单,注重食物的多样性和易于消化的要求。与当地医疗机构合作,定期为老年人进行健康检查,提供饮食建议,实现从“吃饱”到“吃好”的转变。五是场所阵地化。探索“长者食堂+文化阵地”模式,定期举办节日庆典、健康讲座、手工艺制作、政策宣讲等活动,将“小食堂”打造成老年人展示自我、交流情感的乡村文化会客厅,有效缓解老年人的孤独感和社会疏离感,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三、取得成效
2018年8月29日正式运营的培田长者食堂辐射辖区200余名老人,每月服务1200余人次。食堂以“三菜一汤、荤素搭配、营养均衡”为标准,每日供应两餐。培田长者食堂探索农村居家养老新模式,通过志愿者助力、政府和社会资助创办,解决了农村居家养老的民生“食”事,为社会治理效能,为乡村振兴添底色。
四、经验启示
一要精准定位,注重餐食多样化。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根据老年人的口味偏好、营养需求以及饮食禁忌,精心设计菜单,确保每一餐都既美味又健康。
二要提升质量,注重服务细节化。注重服务细节,从环境布置到服务态度,体现出对老年人的关怀与尊重;树立以需求为导向的服务理念,满足老年人个性化、人性化的需求,让老年人感受家的温暖;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丰富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三要探索创新,注重管理智能化。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引入智能化管理系统,提高服务效率。与医疗机构合作,定期开展健康检查,为老年人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四要弘扬大爱,注重参与社会化。食堂在满足老年人膳食的同时,为无处用餐的游客提供“爱心餐”,弘扬大爱精神,激发社会各界踊跃捐款捐物,推动长者食堂可持续健康运行。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