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梭于城市街巷,为临时遇困人员送去温暖与希望;构筑安全港湾,守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搭建团圆桥梁,助力离散家庭重聚……一次次温暖的救助,汇聚成一张充满爱意的大网。
近年来,龙岩市救助管理站积极构建“服务+救助+保护”三位一体的工作体系,从街面主动巡查到站内专业照料,从临时救助到长效帮扶,为特殊困难群体打造有温度、有尊严的救助服务。
爱心接力,织就温暖协作网
“今天发放晚饭时,我们注意到几位新来的求助者。”志愿活动结束,龙岩市义工协会“面包人”行动队的志愿者陈丽兰仔细核对了当晚的物资领取登记表,将新发现的求助人员信息汇总给联合行动的龙岩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另外,志愿者前几天为老王介绍了一份工作,他现在适应得不错。”陈丽兰说。
作为龙岩市持续开展工作时间最长的民间救助组织之一,“面包人”行动队坚持每天晚上收集城区各爱心餐饮企业的剩余餐食,在固定点位为街头临时遇困人员提供热食。10年来,这项爱心活动不仅成为龙岩市街头一道温暖的风景线,也为龙岩市救助管理工作增添了重要助力。
“‘面包人’行动队有注册志愿者上千名。”龙岩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周荣珊介绍,“这些志愿者就像我们的眼睛和触角,在及时发现临时遇困人员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记者了解到,龙岩市充分发挥慈善资源丰富、社会组织活跃的独特优势,构建多元协同的救助网络。除了与龙岩市义工协会合作外,市救助管理站还与龙岩市曙光救援队、龙岩市新罗区龙津救援队等公益组织定期组织联合巡查行动,有效提升了发现和救助临时遇困人员的效率与精准度。3年来,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不愿进站的临时遇困人员889人次,发放食品725份以及各类衣被159件(套)。
同时,龙岩市救助管理站着力构建“政府主导、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救助服务体系,与多个职能部门建立常态化联动机制。
闽西的夜晚暑气渐盛。晚上11点,龙岩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在临时遇困人员老吴的“临时住所”附近拨通了龙岩市第二医院的电话:“我们这里有一位临时遇困人员反映腿部剧烈疼痛,需要医院派救护车接诊检查。”
“别担心,救护车马上就到。”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挂断电话后对坐在角落的老吴说。15分钟后,救护车赶到现场,将老吴接往医院治疗。
“市救助管理站通过‘救助+医院’的协作模式与医疗机构长期开展合作。”工作人员表示,“我们坚持‘先救治、后救助’的原则,确保临时遇困人员中的病患得到及时医治。”
与定点医院建立绿色通道,与公安机关建立信息共享平台,联合城管部门开展街面综合治理,与人社部门合作开展就业帮扶,携手公益组织整合社会资源,发动社区网格员共享临时遇困人员动态信息……
在龙岩,救助工作已成为一场全城参与的爱心接力。政府部门、医疗机构、社会组织、爱心企业、志愿者团队等各方力量持续加入,共同拓宽救助渠道,创新服务方式,为每一位临时遇困人员提供更有温度、更个性化的帮助,让爱的力量在城市每个角落传递。
专业照护,亲情陪伴暖童心
今年冬天,小小在龙岩市救助管理站度过了一个既特殊又温暖的春节。
9岁的小小原本跟着从四川老家来龙岩打工的父亲生活。春节前,父亲因涉案被警方拘留,在这个本该阖家团圆的日子里,小小突然成了“无家可归”的孩子。
“孩子刚被公安机关送到站里时,整个人都是紧绷着的。”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回忆。为了给小小最专业的照料,市救助管理站立即启动了未成年人救助应急预案——安排具有心理咨询师资格的专业社工24小时陪护;与教育部门对接,确保小小学业衔接不受影响;同时,持续跟进小小父亲的案件进展情况。
“我们特别注重保护孩子的隐私和心理健康。”工作人员表示。站内设有独立的未成年人生活区,并配备专门的活动室和辅导室,营造了温馨的家庭氛围。
最初,在陌生的环境里,小小总是沉默寡言。春节临近,为了让小小感受到节日的温暖,市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自发带着小小去商场置办年货,让孩子挑选自己喜欢的衣服和运动鞋;除夕这天,市救助管理站特意装饰一新,值班的工作人员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陪着小小一起看春晚、吃年夜饭。这些细致入微的关怀,终于让小小一直紧绷的小脸绽放出了笑容。
龙岩市救助管理站针对未成年人采取“类家庭类学校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在给予家庭般的温暖和照顾的同时,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阅览室里摆放着精心挑选的儿童读物,运动器材室配备各类体育用品,情绪宣泄室为孩子们提供了释放压力的安全空间。在这里,小小喜欢与工作人员一起读书、看动画片,天气好的时候,还会在操场上打乒乓球、练习投篮。
2月,小小的父亲返回家中。市救助管理站随即启动家庭团聚程序,安排社工陪同小小回家,并持续跟进后续生活保障情况。
近年来,龙岩市救助管理站全面贯彻落实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等法律法规,以“儿童优先、保障未成年人基本权益”为宗旨,主动转变职能、创新手段、优化服务。一方面,健全未成年人救助机制,与公安、城管等部门建立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街头巡查和劝导工作,并对返乡的未成年人进行定期跟踪回访;另一方面,坚持人本理念,实现站内照料亲情化,从未成年人的需求出发,通过购买服务的方式,由专业驻站社工为未成年人在行为、生活、心理、教育、社会融入等方面提供精准的个性化关爱陪伴服务。
“做好未成年人救助保护工作,专业与爱心缺一不可。”龙岩市救助管理站站长温敬源表示,“爱心是温度,专业是准度。只有将专业理念和方法贯穿始终,不断强化队伍建设、完善服务标准,才能真正帮助这些孩子走出困境,健康成长。”
党建引领,点亮漫漫寻亲路
“儿啊,26年了,我还以为这辈子再也见不到你了……”近日,在龙岩市救助管理站办公楼前,刘某与白发苍苍的母亲相拥而泣。
2013年7月,龙岩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街面巡查时,发现了衣衫褴褛、精神恍惚的刘某,初步判断其存在精神障碍症状,无法提供有效身份信息。根据救助规程,工作人员立即将其护送至定点医院接受专业治疗。
在刘某接受治疗的同时,一场多方联动的寻亲行动在龙岩市救助管理站开展。市救助管理站充分发挥“1+5”(1个党支部+5支专业服务队)党建品牌的引领作用,将党建工作深度融入救助业务,通过创建“岩之有爱”服务型党组织,打造了一支主动关爱困难群众、积极提供服务、及时传递温暖的服务队伍。
“岩之有爱”服务队由大爱寻亲队、爱心慰问队、志愿服务队、街面救助队、返乡护送队5支队伍组成。其中,大爱寻亲队由分管副站长周荣珊带队,吸纳公安刑侦专家,运用“传统+科技”的方式,多管齐下为刘某寻亲。
在刘某治疗期间,“岩之有爱”服务队定期派工作人员前往医院探望,耐心引导交流,在只言片语中捕捉线索。经过10余年的专业治疗和精心照料,刘某的记忆逐渐恢复,最终想起了自己的真实身份——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人。信息确认后,市救助管理站立即联系当地相关部门,促成了这场跨越26年的重逢。
从2020年至今,“岩之有爱”服务队通过寻亲为14人查明身份信息,为3个月内寻亲仍无法查明身份信息的4名滞留人员办理了落户,派工作人员护送自身无力返乡的受助人员回家176人次,联系亲属接回71人次……一次次暖心救助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的誓言化为实实在在的民生温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