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轮驱动”擘画养老新图景
闽清县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 钱仁财
近年来,闽清县民政局紧紧围绕“打造现代化国际城市魅力后花园”的战略定位,以“四轮驱动”专项行动为抓手,针对全县养老服务发展中的短板弱项,创新思路、大胆实践,探索构建了“幸福养老闽清模式”,初步形成了具有当地特色的养老服务高质量发展新路径。
以保底线为根基
筑牢养老服务安全屏障
制度固底线,构建长效保障机制。2024年9月,《闽清县推进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方案》制发,并配套出台了闽清县基本养老服务清单,明确物质帮助、照护服务、关爱服务三大类29项服务内容。通过清单化管理的方式,实现服务内容、供给渠道、保障机制、质量监管“四维贯通”,系统构建起基本养老服务制度框架。
监管强底线,夯实民生保障基础。闽清县针对养老服务领域突出问题开展专项监督,目前已累计排查风险隐患68个并100%完成整改。在涉老资金监管方面实施靶向治理,严肃查处养老补贴发放不规范的问题,建立“发放审核—动态复核—专项审计”三级防控机制,守牢民生资金安全底线。
排查守底线,消除安全隐患盲区。闽清县建立了“季度普查+专项督查”监管机制,今年已累计检查养老机构60家次,排除消防安全、食品卫生等隐患35处。实施安全生产能力提升专项行动,组织民政系统安全生产工作推进会,联合消防部门开展应急演练,推动从业人员安全培训覆盖率、应急预案演练率、隐患整改闭环率均达100%,全面筑牢安全防线。
以促发展为引擎
激发养老产业新动能
项目强引擎,带动发展增量。闽清县聚焦养老服务供给短板,重点谋划总投资6445万元的县老年公寓二期和总投资2616万元的池园镇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等重点项目,并将其纳入专项债支持项目库,以重大项目带动全县养老产业升级。
建设加速度,扩大有效供给。目前,县老年公寓二期和池园镇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项目均已完成规划、设计、预算等前期工作,进入预算审核阶段,预计下半年将全面开工。项目建成后将新增养老床位292张,有力地推动全县人口集中乡镇养老床位显著增加,有效缓解养老供给结构性矛盾。
布局优结构,促进均衡发展。闽清县统筹城乡养老服务资源配置,梅溪镇打造医养综合体示范样板,池园镇、金沙镇2个农村区域性养老服务中心覆盖西南部乡镇,形成“城区优质普惠+农村区域辐射”的发展格局,服务将覆盖县域85%以上的老年群体。
以惠民生为导向
提升老年群体获得感
补贴暖民心,强化兜底保障。闽清县落实“普惠+特惠”的补贴发放机制,今年已累计发放高龄补贴、经济困难失能老年人护理补贴等民生资金335.5万元,惠及特殊困难老年群体1200余人次。全面实施“银龄守护”保险计划,为全县65岁以上老年人购买意外险,每人每年30元,目前已赔付342人次、88.8万元,风险保障覆盖率达100%。
服务解民忧,拓展照护网络。今年以来,闽清县已投入45.75万元开展居家养老服务,为2640名老年人提供助餐、助医等上门服务3826人次,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实现了16个乡镇全覆盖,组织社工开展关怀服务1852人次,构建起县、乡、村三级联动照护网络。
活动润民心,丰富精神生活。闽清县打造“银龄乐活”品牌,开展节日慰问、健康宣教等活动。创新“乐龄学堂+长者食堂”两堂融合模式,今年上半年累计组织54场教学活动,吸引1620人次参与。加快推动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培育银龄志愿服务队,实现“老有所为”与“老有所乐”有机融合。
以求创新为突破
打造智慧养老新高地
科技赋新能,构建智慧照护体系。闽清县实施“智护银龄”工程,在全县养老服务场所安装智慧云眼,实现出入口、活动区、食堂等重点区域100%智能监控全覆盖,推动监管模式从“人工巡查”向“AI预警+人工处置”转型升级。同时,积极谋划智能居家照护服务试点,通过为老年人配备体征监测、防跌倒报警等智能设备,构建全天候安全守护网络。
模式闯新路,培育融合服务主体。闽清县积极推进“养老+家政”员工制企业培育计划,重点发展两家50人以上规模的综合性服务企业,提供“生活照料+健康管理+智能监护”的“一站式”服务,建立服务标准体系和培训机制,确保服务质量可追溯、人员素质有保障。
供给出新彩,打造两堂融合样板。闽清县深化“长者食堂+乐龄学堂”运营模式,目前全县已建成11个综合体,整合老年大学等资源开发100余门课程。创新“基础服务+特色拓展”运行模式,因地制宜开展闽剧展演、乡村巡诊等,形成“一综合体一特色”的发展格局。
基于这些创新实践,接下来,闽清县民政局将着重推进四方面工作。
一是夯实人才队伍基础。深化养老护理人才培养,联合职业院校开设定向班,向农村地区输送复合型服务人才。完善津贴和职称激励措施,加强技能培训和竞赛,提升队伍专业化水平。
二是强化多元资金保障。加大财政投入并向农村倾斜,鼓励社会资本通过公建民营、民办公助等方式参与养老机构建设。探索慈善基金、福彩公益金等多元化筹资渠道,强化资金监管,确保精准惠老。
三是深化服务提质增效。推广“长者食堂+乐龄学堂”模式,统筹老年教育、医养康养资源,开发更多适老化课程和活动场景。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标准,加快补齐乡镇养老设施短板,构建“15分钟服务圈”。
四是创新智慧赋能路径。升级智慧养老监管平台功能,整合家政服务、医疗护理等资源,打造线上线下联动的服务供给链。开展智慧养老设备进家庭试点项目,以科技手段筑牢安全防线、提升服务温度。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